浙江省书法家协会 官方网站 | ZJSSFJXH.COM
浙江省书法家协会
This is an example of a HTML caption with a link.
所在位置:首页 >> 专题报道 >> 正文

余 正《见证浙江书协30年》书家访谈录

来源:浙江省书法家协会 发布时间:2013/4/8 19:22:11

1.1982年浙江省书法家协会成立,请您谈谈当时的情况。
余正:“文革”结束后,新时期的文艺开始强劲复苏。1982年前后,书法和篆刻活动恢复速度非常快。当时,我开始在杭州市书协负责篆刻这一部分的工作。那时候不叫书协,是杭州市美协下面的一个书法活动组。
      浙江省的篆刻活动也是从那时候由杭州开始起步的,但在全国范围内属于起步早的。在老一辈书法家的指导下,一开始选择的方向就比较准。就是要坚持传统,要有新的面目。所以,在兴起的这个阶段有很多人参与进来,大家很有热情,都希望能尽早有自己的一个组织。省书协就应运而诞生了。
      当时吕迈、朱关田他们几位都在省文联工作,以他们为主,联络上老一辈比如沙孟海、刘江、郭仲选等先生。同时,还发动浙江中年一辈的力量。很快地,事情就慢慢做起来了。那时候不像现在,大家都有一股冲劲。省书协的筹备工作很快的,但是我没有参加筹备活动。杨西湖、周国城他们参加了,其他还有几位。杭州作为省会城市,浙江省书法家协会成立以后,我们自然参加省里的活动了。

2.浙江书协成立后,当时是如何开展工作的?
余正:浙江省书协成立以后,工作上分几大块面:一部分书法创作,一部分篆刻创作,一部分理论研究。1985年,篆刻委员会(当时叫篆刻研究会)成立了,刘江先生任会长,张耕源任副会长,我任秘书长负责具体工作。当时全国的篆刻活动处于一个比较散的局面,1986年上海《书法》杂志组织了一个全国篆刻评比,篆刻才提到一个比较让大家重视的地位。浙江省参加展览不少,我也参加了,得奖的只有一个人,就是一等奖的茅大容先生。这次展评后,促进了浙江省篆刻研究会慢慢地确立了一个方向。1987年,我当时做过一本书《杭州篆刻·杭州十四位老篆刻家作品专辑》,总结他们的经验。虽然是很薄的、很简单的一本书,但这本书所蕴含的想法,体现了以后工作方针其中的一条:尊敬老一辈,发挥他们的作用。这个思路就慢慢地扩大到各个地市县书协工作中去。当时我们在开篆刻会议时,就专门提了这个问题:“你们回去去挖一下看看,有没有长期搞篆刻,现在默默无闻的,或者已经在‘文革’前后过世的篆刻家。整理一下他们的东西。”通过几次工作是有效果的,各个地市县都有一些老一辈的篆刻家相继参加了活动。比如说宁波的周节之、周律之。周律之先生是以书法为主,也搞一些篆刻,而周节之先生从来不出面,后来也融入一些活动,慢慢地也为大家熟悉了。还有赵厚德先生,当时人家都不知道的。温州方介堪先生、杭州韩登安先生,也慢慢由他学生做些整理工作,陆维钊先生过世以后,我们对陆维钊先生书法篆刻也做了整理。后来篆刻工作越来越细,就正式成立篆刻委员会。第一任的篆刻创作委员会主任是周律之,之后依次是刘江、张耕源、鲍复兴、张索、蔡毅。


3.您担任了哪几届省书协理事(顾问)?参加了哪几届代表大会?当时书协工作是如何展开的?有哪些经验值得总结与发扬?
余正:我在开始几届是副秘书长,分管篆刻这一块。后来担任副主席,也分管篆刻。前后将近二十年。总结书协三十年来的经验,概括起来有四个字:挖、抬、推、拉。首先,对于老艺术家,要挖、要抬。当时省文联领导、书协领导都非常支持。还有推。推什么?就是推崇同辈朋友的成就,积极宣传共生共荣、携手前进。这一步在很大程度上讲,就是从组织上增强了凝聚力。
      外省有很多情况引起我们的注意。因为思想认识水平不够,在名利面前往往把握不好,有的甚至于不能坐下来面对面开会,闹到这么一个程度。在艺术风格上,有工的,有放的,在外面闹的无非是工的骂放的、放的骂工的,相互不能共生。跟自己意见不同的学生不能走在一起,知道了甚至要骂学生,甚至于不承认是自己的学生。这样怎么会促进呢?何来团结?所以,当时省书协就定下了一条工作的基本原则——大家不要说坏话,要多说好话;但这个好话不是没有原则的,而是推崇你创作中的优点。当时我就提出来,篆刻刚刚起步复苏,需要的是大家携手共同努力。刚刚起来时,如果大家就在吵了,为着所谓的风格问题,为着所谓的名利问题,甚至为了一个代表、为了一个理事、为了一个主席的名分而争吵,你说这对书法篆刻艺术发展是促进还是拉后?百分之一百是拉后腿!
      这个工作重点在哪里?就是我刚刚说的同辈朋友要相互推崇。可能做不了诤友,但是可以做益友,大家互相帮助。意见不和当然也有,是少数的,但的确影响了整个团体的名誉,影响了队伍的组织。只有在这个认识上好了,协会工作才能健康发展。第四个经验就是拉。拉谁呢?就是积极选拔培养优秀的青年人才,要尽心地来扶植他们,创造各种条件让他们来参与活动、参与展览、参与学习。为什么?新一代的接班人在哪里?就是在人才的培养。新的一代人出来,书法家篆刻事业才有未来。所以,我们当时挖、抬、推、拉,张索在后来一次会议上总结的,就是说我们省书协,特别是篆刻委员会,这么多年来做了这么四件事情,而且这四点都做得不错。后来我在一些座谈会上,或者是社团活动的经验交流上,也是反复讲了这个东西。如果能够把这四点做好了,就非常好了。


4.“沙孟海奖”全浙书法大展、“陆维钊奖”全浙中青年书法大展的相继推出,是全面提升浙江书法水平的重要举措。以展览为载体,举行全省展前创作加工会的模式,影响很大。请回忆当时的一些举措。
余正:首先,评奖也好,展览也好,现在总结的经验很多,集中一点是:评奖要做到既合理又公平。“沙孟海奖”的得主不是这一件作品,树立这个奖项的主要目的也就是鼓励创作,树立一个引导的方向。由谁得“沙孟海奖”,我们要考虑他以前学习的过程和他整个发展的趋向,而且一定是奖给年轻人,这方面省书协做得是很不错的。哪怕“沙孟海奖”是对各个年龄段的,但是一般也是倾向年纪轻的,鼓励他们在创作上有所突破、有所前进。
       第二,以展览为载体的评奖,其影响肯定会体现在创作和理论成果上。比如讲篆刻,全国第三届、第四届篆刻展我去参加了评选。“公平不合理、合理不公平”,这里指的就是评审机制的问题。如果有比较好的理念、有一些问题都可以提出来。全国篆刻奖两三年一次,应该有一个比较合理的机制,我也提了一些建议并被采纳。有时虽然合理了,可能还有不公平,但是相对来讲这个机制还是好的。


5.浙江省书协一直在提倡“浙江精神”,并在国内外产生了很重要的影响。请问“浙江书法精神”应包含哪些内容?
余正:省书协提倡的“浙江精神”就是坚持优秀传统的精华。所有的艺术发展,没有任何一个特定的艺术形式、优秀的模式是可以永久的。浙江篆刻的精神是什么呢?就是“思、离、群”三个字。创作思想不要与“时尚”混同一般。比如说,有一个形式大家都认同,你就要考虑:“我也要学会,但是有没有新的路?”化作一个具体的行动时,有一个口号叫做“有个性的汉印”。秦汉印是传统,你要学秦汉印,就要做到有个性,这样每个人都可以在保持传统的情况下有自己的理解,去走新的路。路可以自己走,不一定会走得通,但要不断地摸索。有了这个想法,你对出现一些不同风格的东西都会慢慢地从好的方面接受人家。
      当时省书协的领导也提出过几个口号,是关于怎么来认识你所处的大环境。首先,社团活动是在这个大环境里面活动的,你对这个大环境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总的趋势跟现状一定要了解,要寻求各级领导的支持,要在经济、组织等方面得到有力的支持和帮助,调动一切可能调动的因素,为发展书法篆刻事业服务,这个很重要。第二,需要有很强力的领导人。这个领导人需要有无私奉献的精神,要有很明确的目标。我认为浙江省书协的几届领导人基本上都符合这个标准,都做得很不错。所以,浙江省在全国各个省的书法活动能够领先,作为人家学习的榜样不是偶然的,是这么多年来积累的经验沉积的一个反应。除了协会领导人以外,还得要有一群做事的人。要能干事、肯做事、会做事,要有这么一股骨干力量,要有这么一个l团队。团队建设在浙江省书协历届都构建得很好。书法创作有一帮人,篆刻创作有一帮人,书法篆刻理论上有一帮人,三股力量都在均衡发展,这就保持了浙江省书法家协会有活力,能做好事、做大事,促使后一辈的力量不断地成长起来。
       实际上在做的时候,既要打好深厚的功夫,又要突出有个性,在有传统、有功夫的基础上再出个性。这是浙江省书协组织特点。所以,不能搞一些形式主义的东西。要知道书法篆刻是一个案头艺术,是个人行为,要凝成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交流环境。我们来开会(包括展览会)不是来听报告的,而是把自己的创作经验创作成果拿来跟大家交流一下。比如说这次省书协成立三十周年纪念活动,不管有多少人听、有多少人来看,但是我相信一定会把这个精神传递下去。不好的慢慢改,好的坚持下去。挖、抬、推、拉,我想应该是很好的。有些人做到一条两条,很多人四条都做到了,这是对团体来讲的。对个人来讲,我认为就是沙孟海先生的一句话太重要了。沙先生讲,“一般书人,学好一种碑帖也能站得住”。说得通俗一点,就是一般爱好者、一般的书法家,能写好一种书体也可以站得住。但是作为专业书法家对自己的要求要有更高的要求。沙先生就说,“作
为专业书家,要求应更高些”。怎么高?“就是除掉技法以外,必须有一门学问做基础,或是文学,或是哲理,或是史事传记,或是金石考古……”,他提出这些东西都跟我们中国传统有关。全经写过一篇文章,就是对书法发展的看法,也是对书法艺术发展的分析和探讨,写得很好。这是这么多年来一篇比较全面的文章,讲了很多我们想讲的东西。

6.浙江书协走过三十年,浙江省书协的队伍和力量在不断壮大,创作、研究水平在不断提高,您作为她的见证者之一,能否对书协谈谈希望。
余正:现在虽然我们也年纪大了,我今年72岁了。我加入省书协,并在后来也分担了一些工作,这都是历史给我们的机会。有这么一个平台,你的一些理念、想法,可以通过这个平台提供的工作活动的机会来检验一下、来实践一下。所以,真的感谢省书协这个组织。省书协活动的发展,除了要坚持我刚刚讲的“尊重老辈,推崇同辈,提携后辈”这个基础以外,每个个体还是要记起“应争第一流”,对得起这个时代,对得起这门艺术,对得起浙江省书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