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书法家协会 官方网站 | ZJSSFJXH.COM
浙江省书法家协会
This is an example of a HTML caption with a link.
所在位置:首页 >> 专题报道 >> 正文

李文采《见证浙江书协30年》书家访谈录

来源:浙江省书法家协会 发布时间:2013/4/22 13:42:06

李文采访谈录

 

1.1982年浙江省书法家协会成立,以沙孟海先生为代表的老一辈书法家是怎样带领大家从事学术研究与艺术创作?倡导的是什么样的精神?在全国范围内获得怎样的认可度?
李文采:上个世纪80年代初,国家成立了书法家协会,各省都先后成立了书法家协会。我是跟朱关田他们一起参加书协的。当时老一辈还在,主要是沙老他们。沙老是书法家协会主席,朱关田是秘书长,我们书法专业的5个同学都参加了。那时书法协会活动比较多,笔会、理论研讨会等我都参加过。一方面原因是沙老,另一方面就是改革开放以后,大家思想比较活跃。沙老对于创新有几句话,他说:“我不轻易谈创新。”这是美院给他九十岁做寿时他在宴会上讲的,实际上口气是比较缓和的,其实他是不谈创新的。他的创新观是怎样呢?他认为创新是一个自然的过程,不是有意地去创新。80年代有一本杂志叫《文化与娱乐》,请沙老写了一篇《我的学书经历和体会》的稿子,有三千多字。在文中他就只讲自己学了什么帖,其他一句创新的话也没讲。我赞成沙老的观点。我认为主观愿望在继承,客观效果会呈现的。所谓“书如其人”就是说每个人写出来都有一定的体,你签个名都有法律效果的,就是因为人家冒充你很困难。有些画家的画分不出来真和假,但你看他的字,就能看出来。博物馆要鉴别书画,就要有这个经验,画看不出的话,字还是辨得出的,就是书如其人,就是你一定会有自己的风格,没有风格是不可能的。从古以来,比如学王羲之,有哪个人说学得和他一样了,学得一样就没风格了,就是他了。没有一个人能学得一式一样,总是有自己风格,而且人人如此。你主观愿望要做个王羲之,结果客观效果还是有自己的面目,这是没有办法的。
       浙江书法历来的基础比较好,老一辈的大家很多,像沙孟海、陆维钊、朱家济、潘天寿等等。1962年文化部决定办一个书法专业,就委托浙江美院来办,潘天寿主持这个事情。那时全国美术学院有六家,委托浙江美院,就是因为浙江有这批老先生。现在我们都算是老一辈了,都在七十岁上下了。鲍贤伦主席应该说是第三代。沙老一代在全国来讲书法成就比较突出,我们这一代以朱关田为首也是比较突出的,接下去以鲍贤伦为首的一代人肯定会搞得更好。

2.从您自身的角度,介绍一下您是如何从事书法创作、书法研究的?能否谈谈您的创作思想、
研究方向及取得的成果?
李文采:我是1959年从浙南山区到杭州来读美院附中,1963年从附中毕业。附中毕业以后,老师动员我考美院大学部的书法专业,当时我还不知道大学要办一个书法专业,是老师跟我们讲的。潘天寿先生当时是院长,接受了中央文化部的委托,在浙江美术学院办这个专业。1963年,我跟金鉴才两个人考上书法专业;1964年,招了朱关田、蒋北耿、杨永龙三个人。两届学生只有五个人,就一起上课。
        我写过30来篇书法论文,都是跟人家唱反调的。人家说要创新,我说不要创新。人家说书法可以反映人的什么方面,我说不能反映。都是这种文章。其中有一篇叫做《论笔力》,这篇算是书法研究,其余都是说反话的。从学书法来讲,书法是一门艺术,一门技艺。谈书法要有学问,没学问没法谈。你字写得很好不一定谈得很好。北宋欧阳修是官员,他讲书法可以“消日”。“消日”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像我们现代人可以打扑克、搓麻将,是一种娱乐。我是以书法为专业,所以从欧阳修这个角度来讲,我是一辈子在消遣。但是我们作为书法专业来讲,应该不能以消遣的态度来对待,总要认真追求。所以,我们按照先生的教导,钻在书法里面也几十年了,总想把它写得好一点。但是现在我们感到,还是赶不上老一辈的水平。
       80年代,书协活动我是积极参加的,后来我就自动放弃不去了。书法协会成立三十年了,三十年相当于一个人生下来到三十岁,时间很长了。我觉得在篆刻方面,全国年轻人刻印刻得好的人很多,但是书法方面,从我的眼光来看,还不是很理想。什么原因呢?我觉得跟学术的指导是有关系的,也就是没有认真贯彻沙老的创新观,就是主观愿望不创新,客观效果有创新。创新现在是这样认为的,生怕和古人一样,没有了自己的面貌。这样的指导思想,学习经典就学不进去了。在临帖的时候就是要强调意临,稍微有点像就好了。我觉得这个问题假如能解决,那书协带领大家提高水平会更快。书法这个队伍这么庞大,聪明的人这么多,也有可能出跟古人平起平坐的大家。
       因此,要进一步贯彻沙老的创新观。创新既然这么重要,沙老的学术体会文章里面为什么一句都不讲,只讲自己学什么?为什么主观愿望不创新,客观效果有创新呢?因为我们的眼睛不是照相机,同样是王羲之的作品放在这里,一百个人去看会有一百个样子。你眼睛都带着主观的东西,不是客观的像照相机一样因为你观察上有误差。你把帖记在脑子里,头脑的记忆不是电脑库,这个记忆有误差。我们的手不是复印机,所以你实施的时候手又有误差。观察误差、记忆误差加上手又有误差,所以不可能跟帖子一式一样的,总有差别,这个差别就是自己的面貌。既然跟他不一样当然就是我自己的面貌。还有一个就是你学了一家,已经有面貌了,然后再学第二家,两家结合在一起,就产生了新面貌。然后再学第三家、第四家,这个问题就像我们人类的繁衍,祖父祖母生了爸爸,爸爸跟妈妈结婚又生了我们,我们结婚又生了下一代。书法也是这样的,第一个帖和第二个帖学了以后,变成一个东西,然后再学另外一个帖,又产生了一个新面貌,所以我说的新面貌是这样来的,不是凭空来的。
        浙江书协三十年来,在以沙老为首的老一辈书法家的指导之下,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现在换届
后,朱关田同志把工作交给鲍贤伦了。我祝贺新一届书协的领导班子,相信今后会在原有的基础上
取得更大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