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书法家协会 官方网站 | ZJSSFJXH.COM
浙江省书法家协会
This is an example of a HTML caption with a link.
所在位置:首页 >> 专题报道 >> 正文

陈必武《见证浙江书协30年》书家访谈录

来源:浙江省书法家协会 发布时间:2013/4/22 13:48:14

陈必武访谈录


1.您是什么时候担任省书协理事(顾问)的?对您印象比较深的有哪些事?
陈必武:我1983年加入省书协,1994年第三届代表大会当选为常务理事,1999年第四届担任理事和主席团委员,2005年第五届当选为副主席,2010年被聘为顾问,一共参加了四届代表大会。当时书协只有两三百个人,现在将近3000多人了,发展非常快。省书协的30年,我参加了一系列活动。记得有一次,省书协搞一个大型的展览活动,分组到各个地区指导,我跟李章庸副主席一起到丽水地区,评点了很多作品。这种面对面的交流,受到了丽水书法家和书法爱好者的热烈欢迎。省书协跟地方政府联合开展活动,给我感受比较深。一次参加文化下乡活动到文成县去,去的有书画家等不同文化领域的人。我们给他们写字画画,帮他们景区题名等,也很受当地政府群众的欢迎。还有一次就是省书协跟中国书协一起组织到龙泉与当地的一些青瓷名家合作搞名家名瓷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不同门类的艺术家之间加强了友谊,也宣传了书法。
       在参加书协活动中,我比较熟悉的是郭仲选先生和朱关田先生,他们人品都非常好,对我也非常关心。特别是郭老,非常关心我,每一次见面,都要问我情况怎么样,创作怎么样。他说,像你这样业余搞书法,一定要坚持,千万不要扔掉。省书协成立以后朱关田先生就一直在省书协工作。我经常去书协,一到书协就感到有宾至如归的感觉。当时书协办公的地方非常简陋,但是对我们搞书法的爱好者确实有一种吸引力。他们对电力系统书法都非常支持。电力书法家协会是第一个申请加入浙江省书法家协会的团体会员。当时成立大会是在桐乡召开,省书协的正副主席全部来了,包括沈定庵、李文宽、马世晓等先生都到齐了。有一个很感人的事情,李文宽先生当时年纪也非常大了,外面下着鹅毛大雪,他在会议室边写字边脱衣服,脱到只剩下一件衬衫,写了很多书法作品,留下了很多作品。当时很多人包括宾馆服务员都在围观,电力局的一把手也去了,看了非常感动。老书法家对艺术的执着和参加活动的热情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2.浙江书协成立以来,浙江书法事业得到了快速发展。您认为哪些工作理念、工作方法值得总
结与发扬?
陈必武:省书协发展到今天,已经确定了在全国书坛的领先地位,成为书法大省,在国际上也有较大的影响力。从天时方面讲,这三十年是我们国家政治稳定、经济蓬勃发展的时期,浙江的经济又发展得更快一点,会稳定经济发展给文化带来了繁荣,也带来了书法的大发展。第二是地利因素。浙江是文化大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从古代到近现代,涌现了很多书法大家,这对浙江书法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第三是人和因素。历届的浙江省各级政府,对文化事业十分重视,对书法事业非常支持,这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其次是浙江有很好的社会基础和文化基础,浙江人历代崇尚文化和艺术,有良好的群众基础;再次是浙江有一个非常难能可贵的书法骨干队伍,这个骨干队伍以书协为龙头,组织了一大批老中青结合的书法精英,团结和谐,有很好的业务水平和组织能力,不断把我们的书法事业推向前进。这三个方面是我们取得成果的主要因素。再具体到工作理念、方法和思路,我认为省书协最值得总结的就是两句话,一个是推崇“四重原则”,要求书法家重品格、重学养、重基础、重个性。四重原则的提出实际上是浙江书法建设的一个标杆。整个书法建设,都是按照这四重原则来建设的,这个原则起了非常大的作用。第二个就是省书协提出的“双精工程”。即精品工程和精英工程。双精工程可以说是书协成立以来开展活动的主要模式。大致有几个类型,一类是省书协组织的全省性展览活动,全浙展、中青展。第二类是各级地方政府、各级书协组织的专题性展览。这些活动影响比较大,辐射全国。第三类是书协下属各个专业委员会,开展书法篆刻、书法创作、学术理论、书法教育等专业性的活动,它的专业性比较强,从中发现、培养了一批比较好的人才。双精工程的不断开展,使浙江省形成了老中青相结合的一批书法骨干队伍,普及和提高相结合,带领推动了全省性的书法活动开展。
       从浙江书法的特征来讲,有三点值得发扬光大。第一点是浙江书协的特征是以传统作为主线。无论创作领域还是在教育领域,都非常强调书法的传统功底和基础,但也并不排除多流派的发展与共存,不搞一家一派,现代派的起源地在浙江,学院派也在浙江。所以浙江书法是百花齐放的。第二点是以创作为龙头,以创作来推动学术,推动书法教育发展,反过来让书法理论和教学活动为创作服务。形成了一个以创作为龙头,创作、学术和教育支撑三足鼎立的局面,互为推动。第三点是以精英作为引擎,注重精英人才的培养。多年来浙江书坛从老一辈的书法家沙老、郭老,到后来的中青年和现在的青少年,每一个阶梯都非常注重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从而带动群众性书法的普及,这就使得浙江书法能做到可持续性的发展。


3.浙江书协成立以来,专业委员会从原来的两个发展到现在的八个,请问各专业委员会在开展
工作过程中,有哪些值得推广的经验?这种工作机制有没有值得改进完善的地方?

陈必武:回顾浙江省书协的组织,专业委员会原来有两个。大概是在1985年的时候,成立了一个学术组织即浙江书法理论研究会,当时会员一共只有三十几个人。我是第一批会员,成立大会是在杭州开的,这就是现在学术委员会的前身。当时我们就提出每年搞一次理论学术文章研讨交流活动,这以后每年一次的书法学术交流会,变成了我们省书协的一个工作规范。后来增加到八个专业委员会,覆盖了书法的创作、学术理论、篆刻刻字、书法教育、女书法家协会、艺术指导委员会等。每个专业委员会都有一套机构,独立自主地开展工作,推动了专业的发展,对浙江书法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借此机会我想提四点建议。第一是省书协对专业委员会的监督和考核不够,建议建立一些工作机制来进行考核,进行必要的表扬、表彰,以及批评指导,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模式。第二是书法创作委员会可以细分一点,就按照书法的种类分为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等五个委员会。第三,艺术指导委员会是一个老艺术家的专业委员会。这个组织的力度还不够,开展活动还太少,建议书协今后在这方面要加大力度,采用多种方式使他们老有所学,老有所养,老有所为。第四,书法教育委员会要关注高校书法,加强中等以上师范院校师资的书法教育,还要加强对中小学学生的书法教育的指导。要承担起这个社会责任,跟有关的教育单位、教育机构共同研讨实施。同时,要提高广大民众的书法鉴赏水平和实际应用水平。
       作为一个老会员、老理事,衷心希望省书协能够在喜庆30周年之际,回顾历史,总结成绩,分析不足,看到差距,图谋百年大计,制定长远规划,一步一个脚印向前走,使我们书法这个中华民族的瑰宝,在我们浙江大地上深深扎根,永久地发扬光大,创造更加灿烂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