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书法家协会 官方网站 | ZJSSFJXH.COM
浙江省书法家协会
This is an example of a HTML caption with a link.
所在位置:首页 >> 学术论坛 >> 正文

未来20年书法发展格局浅探二(提纲)

来源:浙江省书法家协会 发布时间:2013/12/19 11:16:07

 

 二、书法创作的格局——多样化向塑造时代风格转型

  当代书法创作的走向分析

  当代书法创作经过30多年的复兴、探索、发展过程,目前呈现出多样化的面貌。特别是21世纪以来的10余年里,受展览文化越来越深的影响与制约,出现幅式越来越大、拼贴越来越普遍、色彩越来越花哨、书风面貌越来越同质化的形式主义特点,多种材质的纸张运用、章法搭配的空前重视、墨法矛盾关系的有意识尝试、钤印与主体的混乱关系、多处题款与正文的比例不清都是有别于以往时代的特点,总体呈现出严重的美术化倾向。强调视觉冲击力,讲究形式构成,强调书法的艺术性,将书法等同于美术作品,极大消解了书法本身的书写性、文学性、叙事性特征,书法的可读可品观看吸引刺激所取代,书法本身所具有的形式感被无限度地放大。文以载道的哲学品质正被自我表现存在实现的生存命题改弦易辙,形而上的上层建筑正沦为形而下的文化产品被消费、娱乐。其根源仍然是西方中心主义对弱势文化的霸权影响,其症结是对民族文化的不自信。

  时代生活的节奏加快,带来文化消费品的寿命变短,其间的美学探讨已不在本文范围。审美疲劳视觉麻木会催生着产品不断求新、求异,其商品属性已决定了其道不能一以贯之。近10年来,书坛 “伪二王的大肆流行,既有出版业高度发达带来的书法资料空前丰富(这与30年前书法家个体对书法资料的占有不可同日而语,大家可以轻易地看到真迹一等的历代珍品,这也为扫除技法上的障碍和故作神秘起到了很大作用),也有资讯交流异常便捷带来的思维近亲繁殖恶果,少思考、不思考将样板迅速波普化,以致千人一面。复制与平面化是后现代主义的重要特征,当集体无意识成为主流,伪二王们便天真地以为将不费吹灰之力就将代替二王而成为新二王。平庸与肤浅,表面与空洞在当代如此泛滥,不能不说是社会转型期烙在书法具体表现上的不可避免的悲哀。弦外之音、味外之旨已成明日黄花。

  当伪帖学已不能满足日益好色的需求时,正如老子所言五色令人目盲,大家的审美口味会有所转移:一、向碑学靠拢,向一种笔法相对更加简单易于掌握、结体更加险绝易于造势的方向发展。其带来的负面影响诸如笔法粗率、结体乖张、少有章法、墨法恶浊、气息低俗等已有苗头,而碑学中骨气洞达、雄强清刚、茂密活泼并为丰富帖学表现的方面会受到忽视;二、草书有可能流行。其原因并非当代书坛对草书的整体认识有所提高,而恰恰由于草书的书写速度相对最快,符合时代对产品数量的需求,大量草率非草书将层出不穷,这是我的一个预测。

  10年内,书坛目前的乱象不可能根本扭转。10年后到20年之间,书坛会逐渐归于理性。但这仅仅是可能性之一种。

专业书家的历史定位分析

  随着国民整体寿命的不断增长,20世纪四五十年代出生的书法家将集体进入耄耋之年,其中健在的并已被书坛肯定的书家将有引领潮流的标杆作用。大书法家以社会影响力、自身的创作成就、理论修养、学生的数量与质量、威望口碑等作为基本的衡量标准,一般一个文艺领域的大家不会超过10人。这10人左右的数量将被集体放置到至少清代书法史中进行比较、甄别,历史的淘汰法则非常无情。

  而大师的荣誉与历史定位条件将更为苛刻。我们可以粗略回顾一下二十世纪的大家,且先不说康有为、吴昌硕、黄宾虹、齐白石,如于右任、沈尹默、谢无量、林散之、陆维钊、沙孟海、高二适等,那么还有马一浮、弘一、白蕉、张宗祥、萧娴、胡小石等,更有朱家溍、诸乐三、朱复戡、、赵朴初、马公愚、启功等,还有徐生翁、吴玉如、陈大羽、王遐举、祝嘉、萧劳、刘梦伉、潘主兰、沙曼翁、王遽常等,即便毛泽东、鲁迅、郭沫若也不可等量齐观。大师之争还是留待将来,暂时缺席并不影响书法的走向。

  当代书法发展的突破口

  当代书法从历史脉络上是清代与民国书法的延续,但在全面回顾、整理、发掘书法的遗存资料方面又是前无古人的。自清代文人参与篆隶书的学习与创作以来,碑学中兴并一度压倒帖学,造成帖学的实际衰败。不可否认的是,清代的文人篆隶与北碑成就都标榜千古。在此基础上简单的碑帖融合与碑帖对立,从理论阐释到具体实践,虽走过了风风雨雨,仍然漶漫不清以致或多或少地影响到当代书法。

  对前代碑学成就的清理,会完善我们对已取得的碑学成果的认识。随着出土简帛书、碑版等实物资料的逐渐丰富,我们在篆隶书领域的突破口会比其他书体相对容易。楷书、行书在古代已高度成熟,想向前推动一步比较困难,能最大可能地承继下来已非易事。文人篆隶之所以已尽善还未趋尽美,只因年代还不太久,以致形态还有丰富的可能。如清代隶书大家虽有郑簠、陈鸿绶、金农、邓石如、伊秉绶、赵之谦、何绍基等各领风骚,但显然还不够。

  草书仍然有续起的可能。20世纪虽然大家众多,但以草书名世且对草书历史系统有所补充与发展的却不多。林散之、高二适、毛泽东、王遽常,寥寥数人而已,这其中大草又更加稀少。从草书的发展历史来看,至少要承接清代王铎、傅山的衣钵方可载入书史。那么对草书书法家的要求便是一个很高的标准。目前习草者已渐趋扩大,如何利用丰富的现有资料,理性地梳理历代草书的利弊,找到当代的突破口并非没有可能。如当代书家普遍理性地重视墨法,这有别于古代的一般书家,如何利用这一点或许也是一个突破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