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20年书法发展格局浅探三(提纲)
来源:浙江省书法家协会 发布时间:2013/12/19 11:17:30
规则与自由
■李金豹
三、书法研究的格局——有序、繁荣、专业化
1.高校研究分析
高校对书法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将仍然占据重要的位置。从举办的历届书学研讨会、各种专题论坛、断代史研究和出版的大量书学研究论文集来看,已极大丰富了我们对书法史的认识。七卷本《中国书法史》的作者几乎全在高校任职,他们及他们的学生已构成我国当代书法研究的一支重要力量。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书法文献、书法史、书法理论(包括书法资料的甄别考证、书法理论史、书法风格史、笔法变迁史、书体及字体衍变规律研究、个案研究、创作技法研究、书法鉴定等)等都还将成为重点,在已有的研究成果基础上,还会拓展出书法的社会学、经济学研究。它们将共同构成书法史的综合体系,引领我们走近书法的本体,逐步还原书法家的丰满人生,多角度、多面向地揭示出对我们有益的启迪。
2.书法院、画院、研究院分析
随着各地方书法院、画院、研究院越来越多,专职的书法理论研究者也将越来越多,他们的研究也是对整个理论研究的一个补充。如中国国家画院书法篆刻院、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江苏书法院、兰亭书法研究院等单位都有专职从事理论研究的工作者。资料的丰富、时间的充裕都为他们开展书法理论研究提供了硬件上的便利。
3.专业媒体研究分析
书画专业媒体是另外一支书法理论研究的重要力量。虽然从传播学的意义上来说,书画专业媒体的功能只是搭建一个发表研究成果的公共平台,但包括报纸、杂志、出版社在内的纸质、传统、书画专业媒体对古代书法研究、当代书法有序发展都起着不可代替的重要作用,其中对当代书法发展的现象分析和书坛健康成长的批评监督作用更是功不可没。书画专业媒体的从业人员也有一定数量具有专业水平的书法家和书法理论家,他们的创作、理论研究、编辑水平直接影响到出版物的质量。目前书画专业媒体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还有些不太整齐,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会有越来越多的专业人才加入到这个队伍中来。
四、书法展览的格局——多轨制的力量制衡与博弈
1.国展格局
由中国书协举办的国展、中青展、新人展,曾经让绝大多数的中国书协会员梦想成真,也曾经有力地推动了当代书法的发展。但不加节制地举办各种名目繁多的单项展、冠名展,不对展览进行分析、总结,不对专业媒体的批评加以理会,为展览而展览,力推一批又一批的获奖者,然后迅速地让获奖者加入到评委中来,这与娱乐界的“造星”运动有何两样?似乎表面繁荣的背景下其实是有害于书法的可持续发展,其利益既得者是游戏规则的制定者和服从者。其造成的结果:一,一批年富力强的中青年书家对展览的不屑、不参与;二,一批青年作者对展览的疲于奔命又乐此不疲,盲目自信与盲目的自我膨胀;三,一批中老年书家的集体被遮蔽,而中老年书家按照艺术发展规律来说应该是出成果的年龄,是最应该被社会所关注和研究的;四,参展作者的重复度增高与不具备专业水平的新人大量加入中国书协,必然带来会员的整体质量降低;五,参展作品的重复度增高与抄袭现象的普遍存在,其对年轻人的直接影响就是认为——书法有捷径可走,书法确实“雕虫小技”而已;六,浮躁之风蔓延,不读书、不思考的“书法家”比比皆是,极大降低了书法的文化品位。
长此以往,如果中国书协不正视已存在的诸多问题,不虚心接受批评,不真心改革积弊,不扭转以经济利益为中心的出发点,不改变展览等同竞技比赛的性质,其举办的各种展览的社会影响力和吸引力只会越来越弱。
2.商业展格局
由企业、企业家或政府出资,专业机构或非专业机构主办的各种冠名展览简称为商业展。以经济利益、社会效益等等混杂在一起的复杂目的,搭台与唱戏的主次不分,造成商业展将在一段时间内的热度不减。
这其中由很多非专业机构主办的各种展览、大赛目前已泛滥成灾,已严重影响了书画界开展正常活动的生态环境,其资质与审批程序不知如何取得,已严重伤害了广大中老年书画爱好者的学习热情,其滥发的各种奖杯、资格证书毫无公信度可言,其程序的有效性、合法性都值得严重质疑。这需要文化部门、工商管理部门共同加大管理及惩治力度,已到了不管制不行的局面。
3.提名展格局
由德高望重的书法大家个人和专业机构举办的提名展将流行开来。
由于书法大家的个人威信及影响,其提名范围及选择标准都反映了提名者的审美趣味和学术高度,提名者会相对谨慎,被提名者的创作态度会相对认真,否则将有损于双方的学术地位和名声,因此也就基本保证了展览的质量。
由专业机构如书协、专业报刊、书法院等举办的提名展,由于出发的动机、目的、标准不尽相同,因此肯定会带有——或某种书风的倾向、或某种利益体的集合、或某个导向的执行者扫描等特点,其间利弊交叉,因此展览的质量不易得到有效的保证。而一旦失去影响力和号召力,提名展也就很难做出品牌并长期维系下去。
但问题的最关键点却不在被提名的书法家到底是谁,而在书法作品本身的质量如何。我们一直以来几乎都将关注的热点放在作家——书法家本身,而少有将重点放在本体——作品本身,这是当代书法展览和研究的一个极大误区。一个曾经优秀的作家如果创作不出优秀的作品,甚至水平大幅度下降,难道还能称得上是优秀的作家吗?而仅仅因为其社会地位已奠定、其社会影响已广泛、其市场“票房”已保证就被这边提名来,那边提名去,各种现实的荣誉和利益纷至沓来,我不禁要问:如此这般到底有益于书法的发展还是有害于书法的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