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书法家协会 官方网站 | ZJSSFJXH.COM
浙江省书法家协会
This is an example of a HTML caption with a link.
所在位置:首页 >> 专题报道 >> 正文

2015年度新峰计划20家—陈 炀

来源:浙江省书法家协会 发布时间:2015/11/17 20:32:00

浙江省书法家协会根据省文化强省建设宏伟蓝图和战略部署,实施人才培养计划,创新人才激励举措,名之曰:浙江省书法家协会青年人才培养“新峰计划”。

 

    浙江历来以书法强省著名,声名赫赫的“书法浙军”是经过数代艺术家辛勤耕耘的结果,要延续这种优势,浙江书协必须构建一支由书法领军人物、书法中坚力量、书法青年新秀等老、中、青优化组合的人才梯队。“新峰计划”是在浙江文化强省建设实施“文艺精品打造计划”、“文化名家造就计划”、“青年英才培养工程”的大背景下,继省委宣传部、省文联推出“浙江省视觉艺术青年人才培养‘新峰计划’”后,省书协承接和筹划的一项子计划,旨在激发书法后学的进取精神和创造活力,催生浙江书坛的后发潜力,培养一批“重学养、重品格、重基础、重个性”的“德艺双馨”青年英才,计划一年一度,持续5年,为未来浙江书坛积蓄100名中坚力量。

    今年是计划实施的第三年,浙江省书协设定细则,年龄在40周岁以下,已达到中国书协会员条件的青年才俊中甄别遴选、优中挑优,确定20名入围对象,并将他们冠以“新峰”称号。“新峰”之“新”,在于构筑浙江书法的新观念、新品格和新优势;“新峰”之峰,在于营造浙江书法的创作高峰、学术高峰、人才高峰。计划一经实施,书协即对培养对象悉心栽培,为他们谋划成才大计,包括举办作品年展、制订创作规划、开展艺术研讨、组织对外交流等等。按照计划推进,本会对入围“新峰计划”培养人选的20位青年书法家特别举办“新风新峰——2015年度浙江省书法家协会青年人才培养‘新峰计划’20家作品展”,并出版作品集。

    毋庸置疑,这20位才华初露并在书坛上崭露头角的幸运儿,遇到了一个千载难逢的好际遇,冀望他们珍惜时代之垂爱,肩负时代之重托,纵身充满魅力、充满希望的书法事业,造就一座真正令人瞩目的浙江书法新高峰,并将自己引入全新的艺术境地和人生境界,不断创作出无愧于民族、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

任何事物的希望在于明天,而浙江书坛的明天更富希望。

                                                                              

    陈炀     

    1991年生于山东淄博,现居温州,书法专业大学毕业,并获省级优秀大学毕业生。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浙江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温州大学美术学院特聘书法教师。

主要参展与获奖

全国第十一届书法篆刻作品展

全国第三届草书作品展

全国第四届扇面书法作品展

全国第二届“妈祖杯”书法篆刻大展

全国首届“王羲之奖”书法作品展

全国首届“祭侄文稿杯”书法大展

全国首届“朝圣敦煌”书法大展

全国首届“丝绸之路”书法作品展

纪念毛泽东诞辰120周年全国书法展

第一届西安碑林奖全国书法展

山东省书协“国展精英”暨年度十佳展

全国中青年千字文书法手卷大展三等奖

五台山杯全国书法作品大赛一等奖

首届大观音寺全国心经手卷书法大赛二等奖

“陆维钊奖”浙江省第七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展银奖

荣获淄博市人民政府文学艺术奖

入选2015年度浙江省书协青年人才培养“新峰计划”二十家

 

------------情感与探索----------

从北方来到南方,经过了不同环境,对我个人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北方人的雄强豪放几乎是与生俱来的。经过了江南的这种清秀和典雅的陶冶,对我来说好像互补了一下。到每个地方自己能够融进去,最终是刚柔并济,我觉得这也是一个人成熟的过程。每个人对美都有不同的理解,人去感受美、发现美,并使之成为美术或艺术。艺术之所以被称为“艺术”,正说明它本身具有某种情趣。它所代言的不只是一件作品,而是这些背后的精神内涵。人生阅历、知识结构、情感生活以及所处的时代背景都无不影响着艺术家的艺术创作,而情感,正是表达这些的开始。毕加索说:“我十四岁时就可以画得和安格尔一样了,我却用了一生的时间学着像一个孩子一样画画。”古人云:“不工之极,工之极也,”以及傅山的“宁丑毋媚,宁拙毋巧,宁直率勿安排,宁支离勿轻滑。”的理论,亦指此理。当然,作品是艺术家思想的符号,不一定能准确反映作者的思想,也许这仅仅是个人的情感需要,而不是大众需要的,盲人摸象似地说了一大堆,不知道是否符合艺术家的初衷。正如罗伯特·弗罗斯特说过“如果诗人没有为他的诗洒下热泪,他的诗也不会使读者洒下热泪”我相信真正好的作品是传达感情、流露感情的。南朝书家王僧虔在《笔意赞》中说:“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 。其可谓一语中的,吾辈当从之。“夫质以代兴,妍因俗易。虽书契之作,适以记言;而淳一迁,质文三变,驰鹜沿革,物理常然。贵能古不乖时,今不同弊”唐人孙过庭所著的宏论至今仍不失为一句“时髦之语”。即尊重古朴而不背离时代,强调既有完美的形式,又要有深厚的传统功底,不失法度。我时常叩问自己,今天,一件什么样的书法作品才算有意义?书法,对于一种发展过的艺术,在民族传统审美观念的长期熏染下,已形成一种固有的审美定义。当今书法技法的既定性,风格的各种类型,使得创作一件真正具有新意的书法作品很是不易,这就迫使我们不得不寻找被前人遗漏之处去敲敲打打。以“无法”之精神破除“有法”之执着,以开拓之胸襟赋予书法之新生,这应是当代书法家的责任与使命。在今天,弱冠之年的我仍在不断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