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书法家协会 官方网站 | ZJSSFJXH.COM
浙江省书法家协会
This is an example of a HTML caption with a link.
所在位置:首页 >> 专题报道 >> 正文

2015年度新峰计划20家—胡三元

来源:浙江省书法家协会 发布时间:2015/11/17 21:54:54

 

浙江省书法家协会根据省文化强省建设宏伟蓝图和战略部署,实施人才培养计划,创新人才激励举措,名之曰:浙江省书法家协会青年人才培养“新峰计划”。

    浙江历来以书法强省著名,声名赫赫的“书法浙军”是经过数代艺术家辛勤耕耘的结果,要延续这种优势,浙江书协必须构建一支由书法领军人物、书法中坚力量、书法青年新秀等老、中、青优化组合的人才梯队。“新峰计划”是在浙江文化强省建设实施“文艺精品打造计划”、“文化名家造就计划”、“青年英才培养工程”的大背景下,继省委宣传部、省文联推出“浙江省视觉艺术青年人才培养‘新峰计划’”后,省书协承接和筹划的一项子计划,旨在激发书法后学的进取精神和创造活力,催生浙江书坛的后发潜力,培养一批“重学养、重品格、重基础、重个性”的“德艺双馨”青年英才,计划一年一度,持续5年,为未来浙江书坛积蓄100名中坚力量。

    今年是计划实施的第三年,浙江省书协设定细则,年龄在40周岁以下,已达到中国书协会员条件的青年才俊中甄别遴选、优中挑优,确定20名入围对象,并将他们冠以“新峰”称号。“新峰”之“新”,在于构筑浙江书法的新观念、新品格和新优势;“新峰”之峰,在于营造浙江书法的创作高峰、学术高峰、人才高峰。计划一经实施,书协即对培养对象悉心栽培,为他们谋划成才大计,包括举办作品年展、制订创作规划、开展艺术研讨、组织对外交流等等。按照计划推进,本会对入围“新峰计划”培养人选的20位青年书法家特别举办“新风新峰——2015年度浙江省书法家协会青年人才培养‘新峰计划’20家作品展”,并出版作品集。

    毋庸置疑,这20位才华初露并在书坛上崭露头角的幸运儿,遇到了一个千载难逢的好际遇,冀望他们珍惜时代之垂爱,肩负时代之重托,纵身充满魅力、充满希望的书法事业,造就一座真正令人瞩目的浙江书法新高峰,并将自己引入全新的艺术境地和人生境界,不断创作出无愧于民族、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

任何事物的希望在于明天,而浙江书坛的明天更富希望。

                                                                              

    胡三元         

    原名胡俊楷,19759月生,浙江永嘉人。2000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文学士学位,民革党员,供职于温州书画院。现为温州书法家协会创作委员会秘书长,浙江省青年书协创作委员会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主要参展与获奖

全国第九届书法篆刻作品展

全国第二届草书艺术大展

第六届中国书坛新人作品展

第三届中国书法兰亭奖尧山杯新人展

全国第二届行草书艺术大展

全国第三届扇面艺术展

“陆维钊奖”浙江省第七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展铜奖

浙江省建党90周年书法篆刻展优秀奖

全国纪念虞世南1450年书法展提名奖

入选2015年度浙江省书协青年人才培养“新峰计划”二十家

 

--------- 心无所住 ---------  

    金刚经“心无所住”四字,读来醍醐灌顶,感叹书法创作终究是“心无所住”之精妙所在。忆及早期,写字是“自然心”,无需“降伏其心”。师法为唯一,向老师学习规矩、技巧、结字等。此时“心有法住”,亦步亦趋地临摹历代经典作品,对笔法、字法、章法不断深入了解,对细节就有了执着,过于执着以后而无法生大智慧。在略知“一阴一阳一世界”之后,对创作每件作品就有了预先的设计,

所谓“心有成竹”,此时就是“心有所住”了,因为懂得东西越多,约束也随之多起来,还没有达到融会贯通之前,可谓是顾得了东顾不了西。此阶段的创作方法一般是预先设计好作品款式,字里行间的虚实变化、墨色的浓淡干枯、印章安排,最终表达出来的结果是形强神弱。创作很难抒情,皆因“为法所困”。解困之法就是师法自然。唐人重法而弊由此生。姜夔云:“真书以平正为善,此世俗之论,唐人之失也。唐人以书判取士下笔应规入矩,无复魏晋飘逸之气。魏晋书法之高,良由各画字之真态,不以私意参之耳。明董其昌说晋宋人书,但以风流胜,不为无法而妙处不在法。清冯班亦说唐人用法谨严,晋人用法潇洒。书法如果拘守成规,执法不变,不免囿人神智,不能自由发挥,法反成病。”刘熙载云:“书当造乎自然,即由人复天也。”“心无法住”即人为的书法之外,再师造化、自然。由人复天,古化为我。如此才能体现字外之奇,字外之字。创作但求酣畅,往往天马行空,虚无缥缈。有法,为困,无法,为散。终究其因,皆为“心有所住”。我为投展作品所累,一百张六尺的宣纸配以精良的笔墨,日夜笔耕,最终只得废纸一百。“心有所住”,“法”有无皆为“住”因,穷困难达,麻木不仁。那日颇为烦躁,弃笔小酌。酒不烈,月正明,心如清风无所思。不想,小文兄叫我书一副四尺四开的小品,边聊边写,作品居然相对风流。他日想起,那时“心无所住”,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必无“无常、苦、空、无我、不洁”,而后才能“常、乐、我、净”。“心有所住”,则得不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则不到“如来”的样子。到达“如来”的样子,这样就能做到“心无所住而生其心”,对周边的世界、笔墨纸砚、笔法、字法、章法不会过于执着,过于讲究就无法生大智慧。如修得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相,空空如也,那就达到了最高的境界。在创作书法过程中,心里无设定一种模式,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不能搞怪的造型,表达一个字,一篇字的真实最实在的样子,不能心有所住。“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只有做到心无所住,表达出来的语言才是神采飞扬。“一阴一阳谓之道”,通过款式与笔的开合、干湿与浓淡、纸与墨的爱恋,突出字的本来面目,不妖娆不造做,由技而道,欣赏起来如甘甜的山泉,心赏其中,是因缘,早晚的慧根所在,生活禅,艺术禅。

无尽禅意,一枝入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