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度新峰计划20家—吕海强
来源:浙江省书法家协会 发布时间:2015/11/17 22:12:41
浙江省书法家协会根据省文化强省建设宏伟蓝图和战略部署,实施人才培养计划,创新人才激励举措,名之曰:浙江省书法家协会青年人才培养“新峰计划”。
浙江历来以书法强省著名,声名赫赫的“书法浙军”是经过数代艺术家辛勤耕耘的结果,要延续这种优势,浙江书协必须构建一支由书法领军人物、书法中坚力量、书法青年新秀等老、中、青优化组合的人才梯队。“新峰计划”是在浙江文化强省建设实施“文艺精品打造计划”、“文化名家造就计划”、“青年英才培养工程”的大背景下,继省委宣传部、省文联推出“浙江省视觉艺术青年人才培养‘新峰计划’”后,省书协承接和筹划的一项子计划,旨在激发书法后学的进取精神和创造活力,催生浙江书坛的后发潜力,培养一批“重学养、重品格、重基础、重个性”的“德艺双馨”青年英才,计划一年一度,持续5年,为未来浙江书坛积蓄100名中坚力量。
今年是计划实施的第三年,浙江省书协设定细则,年龄在40周岁以下,已达到中国书协会员条件的青年才俊中甄别遴选、优中挑优,确定20名入围对象,并将他们冠以“新峰”称号。“新峰”之“新”,在于构筑浙江书法的新观念、新品格和新优势;“新峰”之峰,在于营造浙江书法的创作高峰、学术高峰、人才高峰。计划一经实施,书协即对培养对象悉心栽培,为他们谋划成才大计,包括举办作品年展、制订创作规划、开展艺术研讨、组织对外交流等等。按照计划推进,本会对入围“新峰计划”培养人选的20位青年书法家特别举办“新风新峰——2015年度浙江省书法家协会青年人才培养‘新峰计划’20家作品展”,并出版作品集。
毋庸置疑,这20位才华初露并在书坛上崭露头角的幸运儿,遇到了一个千载难逢的好际遇,冀望他们珍惜时代之垂爱,肩负时代之重托,纵身充满魅力、充满希望的书法事业,造就一座真正令人瞩目的浙江书法新高峰,并将自己引入全新的艺术境地和人生境界,不断创作出无愧于民族、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
任何事物的希望在于明天,而浙江书坛的明天更富希望。
吕海强
1978年生,先后函授毕业于宁波大学、兰亭书法学院。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浙江省书法家协会会员、金华市青年书法家协会副秘书长、东阳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主要参展与获奖
全国第六届楹联展
全国第三届扇面展
全国首届册页展
全国第二届册页展
全国第七届楹联展
全国百家精品展
“沙孟海奖”第五、六、七、八届全浙书法大展
“陆维钊奖”浙江省第四、五、六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展
全国教师书法作品展优秀作品奖
浙江省书法艺术小品大赛银奖
浙江省第五届青年书法展铜奖
入选2015年度浙江省书协青年人才培养“新峰计划”二十家
----------学书简述----------

临近不惑,了无所成,于繁华世象,自知才疏学浅,愚钝难成器,没有想到我 这些年来居然与书法打上交道,渐有所益。我幼时便受“书要读好、字要写好”的家庭训导,在小学二年级就开始接触毛笔,但没有老师、没有字帖。直到进入师范学校,才开始临习唐楷,然临帖时囫囵吞枣,微妙难得,总难如意。2000年参加书画专业学习三年,对书法有了新的认识,受名家指点迷津、茅塞顿开。当读了米芾的《自述学书》后,使我深谙其道。米书集古法之大成,往上溯源到唐、魏晋,往下可沿流至明清,左右逢源,四通八达,于是我转学米芾《蜀素帖》、《苕溪帖》以及各种手札,受其书风影响,我的字变得活起来了,在用笔上跳跃跌宕,结体上摇曳多姿,初次尝到了书写的一点乐趣。在此基础上,我遍临了多种碑帖,楷书有颜真卿、褚遂良等,行书以宋四家、赵孟頫、王羲之等为主,偶尔写写汉碑和小篆,一笔一画、悉心效之,甚而写一笔时,看、写往复数次,虽不能形近神似,却对古人笔法颇有所悟,及至独自挥运时,时会有古人笔迹。很快幸运之神青睐了我,首次参加全省书法小品展就获奖,同年又入展了全浙展,对于一个新人来讲,无不受到莫大的激励。更有幸的是,因为书法上一点小成绩,从农村到了县城,不时可以与同道交流,聆听大家的教诲,观摩书展……一有时间,身居斗室,与孤灯、翰墨相伴,沉浸古帖寻找着自己的精神慰藉,在黑白天地中自由地倾吐自己的喜怒哀乐,虽然寂寞,但可以静心整理思路,虽然愚笨,但在日积月累中也能突发灵感,不断完善自我,充实自我,修身立品,让自己的作品多几分含蓄、去几分浮躁、增几分书卷气……书法作品也偶尔能在全国书法大赛中得到检阅。如今,我于书法,随缘、随心、随性,并不觉得书法只是追求在展厅里出现的次数和各种奖项,对于我本人而言,于书法就是在工作之余,一种释怀娱已的生活方式,闲暇时光,点支香,放首曲,一册碑帖在手,一抹浅笑上眉梢。临一行字,与古人邂逅,拟其形,揣其笔墨、气息、神韵,每有会意,沾沾自喜,沉醉难以自拔,安于端阁、漫享云卷云舒的自在与宁静,追自己的梦。
有人说,书法作为一种艺术,如果你迷上它,那么一生再也不愿意离开;但要成为书法家,道路并非一帆风顺,其中艰苦也许比欢乐更多。我觉得自己只是寻求书法之道中的过客,多临古人法帖,悠游其中,尽量让书写成为一种自然、一种习惯、一种享受,在这扑朔迷离、神奇变幻的黑白世界厮守相望,意义追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