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度新峰计划20家— 杨忠伟
来源:浙江省书法家协会 发布时间:2015/11/22 23:23:17
浙江省书法家协会根据省文化强省建设宏伟蓝图和战略部署,实施人才培养计划,创新人才激励举措,名之曰:浙江省书法家协会青年人才培养“新峰计划”。
浙江历来以书法强省著名,声名赫赫的“书法浙军”是经过数代艺术家辛勤耕耘的结果,要延续这种优势,浙江书协必须构建一支由书法领军人物、书法中坚力量、书法青年新秀等老、中、青优化组合的人才梯队。“新峰计划”是在浙江文化强省建设实施“文艺精品打造计划”、“文化名家造就计划”、“青年英才培养工程”的大背景下,继省委宣传部、省文联推出“浙江省视觉艺术青年人才培养‘新峰计划’”后,省书协承接和筹划的一项子计划,旨在激发书法后学的进取精神和创造活力,催生浙江书坛的后发潜力,培养一批“重学养、重品格、重基础、重个性”的“德艺双馨”青年英才,计划一年一度,持续5年,为未来浙江书坛积蓄100名中坚力量。
今年是计划实施的第三年,浙江省书协设定细则,年龄在40周岁以下,已达到中国书协会员条件的青年才俊中甄别遴选、优中挑优,确定20名入围对象,并将他们冠以“新峰”称号。“新峰”之“新”,在于构筑浙江书法的新观念、新品格和新优势;“新峰”之峰,在于营造浙江书法的创作高峰、学术高峰、人才高峰。计划一经实施,书协即对培养对象悉心栽培,为他们谋划成才大计,包括举办作品年展、制订创作规划、开展艺术研讨、组织对外交流等等。按照计划推进,本会对入围“新峰计划”培养人选的20位青年书法家特别举办“新风新峰——2015年度浙江省书法家协会青年人才培养‘新峰计划’20家作品展”,并出版作品集。
毋庸置疑,这20位才华初露并在书坛上崭露头角的幸运儿,遇到了一个千载难逢的好际遇,冀望他们珍惜时代之垂爱,肩负时代之重托,纵身充满魅力、充满希望的书法事业,造就一座真正令人瞩目的浙江书法新高峰,并将自己引入全新的艺术境地和人生境界,不断创作出无愧于民族、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
任何事物的希望在于明天,而浙江书坛的明天更富希望。
杨忠伟
1977年生,浙江庆元人。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龙渊印社社员。现供职于丽水市城北小学。
主要参展与获奖
全国第四届扇面书法展
全国第三届草书作品展
“廉江红橙奖”全国书法作品展
全国第二届“赵孟頫奖”书法作品展
浙江书法60年浙江新人展
“沙孟海奖”第七、八届全浙书法大展
“陆维钊奖”浙江省第五、六、七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展
“美丽浙江·秀水之韵”浙江书法大展
入选2015年度浙江省书协青年人才培养“新峰计划”二十家
---------- 学书体会——书道踉跄行----------
忆十数载习书经历,多半是徒费光阴,事倍功半。前些时日读一文,云学书法无外乎两种死法,一“自杀”,二“他杀”。读罢一笑,部分观点虽有偏激之处,然大意已是矢中靶心。想来多少习书者确在“自杀”与“他杀”中艰难行进。“自杀”者,大多闭门造车。“他杀”者,大多盲目迷信权威。我亦不得幸免于此,书学道上,踉踉跄跄,其中之苦痛,唯有自知。于书法,唯近两年方有点滴参悟,渐感明晰。
一、技法锤炼
孙晓云先生曾著一书《书法有法》,书中授有众多书法技巧。古人于书法技法论述亦有众多专著传世,从汉赵壹《非草书》至近代康有为《广艺舟双辑》论述浩如云烟,可见 技法之重。书法练习,应首先重技法。古人云笔法决定字法,字法决定章法,诚不欺我。
回顾学书经历,之所以事备功半,首先当为技法锤炼不够。就简单执笔而言,也是近来方有所悟。早年学书,学堂所发教材所见执笔皆为指实掌竖,并有图为示。于是照实涂描,俯仰间便是几岁春秋。常常临池不到两刻,指节发麻,手腕发酸,臂膀疼痛。若非内心独钟书法,早已弃笔。书法之事或已成镜花水月。亏得当今网络强大,能有幸一睹当代众多 名家现场作书教学示范视频,纵横比对,方知执笔事。尤其陈海良、杨雯、张聪明诸先生之执笔给予我极大启示,无外乎皆以松、活取胜,尽管各家体势有别,然殊途同归。按此调整用于临池,字里行间始现灵动之貌。指腕不酸,书写顺畅,临池神清气爽心生欢喜。此仅执笔一项于我蒙泽之变,另一项当属笔法。
以往临池,不论书体皆一种笔法,如与人交手每招只出冲拳,其结果而知。后幸得徐文平先生指点,方知笔法无外乎提按、使转为主。先生悉心指导,无奈天生愚钝,至今不能彻悟参明。记得某高手云,写字似打球,光使蛮力无功,需熟知球之特性,掌握动作要领,不然如泥牛入海不得消息。不知求变,终会落得门外乞尾不入中庭之下场。书道求巧,巧当大巧,以致大巧若拙!
二、经典研习
书道高深,观古人书论已知。亦从近几年国展透出明确信息,对经典法帖深入程度越 深之作,往往越发容易入展和获奖。由此可知经典研习程度,决定作品品味。茫然时,亦曾一度有功利做法,取众多当代书作观摹、临习。稍得其形,便自鸣得意。所幸得遇众多良师悉心指点,令我幡然醒悟。
王墉先生教导,不自惭形秽作乞者,争抢“残羹冷炙”,不让“展览体”迷失自我。先生话语既犀利且中肯,令我醍醐灌顶,唯研习经典、把握规律、用对方法,方能于笔墨中再现我。习书选帖如恋爱,古人经典浩瀚如烟,寻寻觅觅于众芳群艳中择独钟者不易。
遇心性合一之人心跳加速,舍命相随不离不弃。阅尽繁华最终栖“二王”一枝,发愿当成 此遒丽。誓将汲取二王之精髓成自我之魂魄。
三、学识涵养
“书如其人”当为我辈书人所追求之境。近些大量出版年民国时期书儒手札,于市中 趋之若鹜,皆因其有书卷味。加之今岁十一届国展评奖风向,更令我深刻意识学识涵养之重要。技法之后是情怀。书法虽技法为先,然终究是艺术,是文化,是修养!“书为心画”真理也。某日于一古物市场见某名家书作,见之不甚欢喜。与我同行者 一行家断言此乃赝品。问其缘由,答曰:“此书家为大学者饱读诗书,学富五车。此作品却无书卷之气,毫无神采。当为后人描摹。”文质不合不上一等。我自知学识浅薄,平日忙于应试教育,多半光阴皆耗费于此。书写之余常常深感书外之功欠缺。林散之先生云:
“光学写字,不读书,字写得再好,不过字匠而已,写出来的字缺少书卷气。字有百病,唯俗病难医,多读书方能医俗。”痛定思痛,当潜心传统,研习国学经典之作。
四、工具选择
欲工其事必先利其器。除却技法、经典、学识涵养,善用工具好工具亦不可或缺。学 书之始,不分笔纸,取来便涂。落笔如墨猪,行笔似老牯犁地,墨色残淡,便自觉愚笨。之后向众多书家高手请教,方知古人制纸相当讲究,于文人而言文房无小事。古纸用料及工艺绝非朝夕可得,檀皮稻草发制及配比皆严格按书画家要求执行。古纸密度极高,更有书家秘制酱料刷涂,用光滑石料砑纸后方书写,只求行笔流畅,便于书写。古纸近熟宣,却非熟。生宣诞生为明清之后,临写明清之前书作,取生宣书写如泥塘跋涉,行笔坚难。古人制墨用条块形式,用纯天然松烟油烟提炼,墨彩奕奕。经多次试验对比,用古法墨条研墨与当代墨汁书写有天地之别!书法为文雅之道,墨色当为清润古雅,纸面有书卷之香。笔更是讲究,千万毫毛,笔底锋尖一有闪失,不论起收行转都不得心中之意。试笔无数渐可辩真假狼毫羊毫,一二三等。砚目前只得一端口老坑,器形一般。为友人所赠,发墨一流!对工具使用,需多试常新方能得心应手!
书道漫漫,有友人言此为不归路。是又如何?人但凡一死,或重如泰山,或轻如鸿毛。而我唯愿追寻梦想,不违内心,与轻重无关!山阴道上踉跄行,跌跌撞撞常有伤痛, 幸有诸多师友一路陪伴左右,常鼓励指点,亦不孤独!人生幸事耳!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2015年8月28日于上江草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