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度新峰计划20家— 杨建民
来源:浙江省书法家协会 发布时间:2015/11/22 23:46:03
浙江省书法家协会根据省文化强省建设宏伟蓝图和战略部署,实施人才培养计划,创新人才激励举措,名之曰:浙江省书法家协会青年人才培养“新峰计划”。
浙江历来以书法强省著名,声名赫赫的“书法浙军”是经过数代艺术家辛勤耕耘的结果,要延续这种优势,浙江书协必须构建一支由书法领军人物、书法中坚力量、书法青年新秀等老、中、青优化组合的人才梯队。“新峰计划”是在浙江文化强省建设实施“文艺精品打造计划”、“文化名家造就计划”、“青年英才培养工程”的大背景下,继省委宣传部、省文联推出“浙江省视觉艺术青年人才培养‘新峰计划’”后,省书协承接和筹划的一项子计划,旨在激发书法后学的进取精神和创造活力,催生浙江书坛的后发潜力,培养一批“重学养、重品格、重基础、重个性”的“德艺双馨”青年英才,计划一年一度,持续5年,为未来浙江书坛积蓄100名中坚力量。
今年是计划实施的第三年,浙江省书协设定细则,年龄在40周岁以下,已达到中国书协会员条件的青年才俊中甄别遴选、优中挑优,确定20名入围对象,并将他们冠以“新峰”称号。“新峰”之“新”,在于构筑浙江书法的新观念、新品格和新优势;“新峰”之峰,在于营造浙江书法的创作高峰、学术高峰、人才高峰。计划一经实施,书协即对培养对象悉心栽培,为他们谋划成才大计,包括举办作品年展、制订创作规划、开展艺术研讨、组织对外交流等等。按照计划推进,本会对入围“新峰计划”培养人选的20位青年书法家特别举办“新风新峰——2015年度浙江省书法家协会青年人才培养‘新峰计划’20家作品展”,并出版作品集。
毋庸置疑,这20位才华初露并在书坛上崭露头角的幸运儿,遇到了一个千载难逢的好际遇,冀望他们珍惜时代之垂爱,肩负时代之重托,纵身充满魅力、充满希望的书法事业,造就一座真正令人瞩目的浙江书法新高峰,并将自己引入全新的艺术境地和人生境界,不断创作出无愧于民族、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
任何事物的希望在于明天,而浙江书坛的明天更富希望。
杨建民
1976年生,江西玉山县人,现居浙江湖州。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浙江省书法家协会创作委员会委员、湖州市书法家协会主席团成员、九三学社湖州文澜书画院特聘研究员、“浙江书画网”站长总编。现就职于湖州师范学院生命科学学院,从事生物及书法教学科研工作。
主要参展与获奖
第三届中国书法兰亭奖“尧山杯”新人展
第六届中国书坛新人作品展
全国第二届青年书法篆刻展
全国首届手卷书法展
全国第三届扇面书法艺术展
全国首届篆书作品展
首届“张芝奖”全国书法大展
首届“赵孟頫奖”全国书法作品展
中国瘗鹤铭奖全国书法展
中国贵州百里杜鹃全国书法展
中国乌海杯全国书法展
第二届平复帖杯全国书法展
第七届中国临沂中小学生书法节教师展
“陆维钊奖”浙江省第五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展铜奖
入选2015年度浙江省书协青年人才培养“新峰计划”二十家
-------------展览书法创作漫谈 ------------
2008年在我得知入展第三届中国书法兰亭奖——尧山杯新人展之际,我写了下面一段感言:
“当今书法之道,实为展厅书法,若想入得其门,观念转变乃为第一要务。”展览书法是当今书法人不可回避的课题。笔者自2005年开始参与全国各级展赛,屡战屡败,屡败屡战,最终十五度跻身国展行列。此间艰辛,自不可言,但也积累了不少应对展览书法的经验。遂作此文,以为总结。
观念改变首当其冲
正因为诸多国展的权威性,当下书法家们都趋之若鹜,以能在国展中一显身手,获奖入展为能事,遂有千军万马挤独木桥之势。惜名额有限,能最终胜出者聊聊无几。很多书家颇具功力,在当地也享有盛望,却总徘徊于展览之门外,未免落乡贤,是非常尴尬的事情。究其原因,恐对国展的观念还未转变过来,尤其是对展览形式创作知之甚少,或者,自身对形式问题存在 误解和轻视,这样,恐怕穷其一生,终究是参加不了国展的。所以,观念改变,尤为重要。
关于书法学习方法
学习书法,掌握正确的方法非常重要。我觉得学书法主要是两种方式,一是专,深入一 家;二是广,博学兼临。当然这两种方式也可以兼用,在某个阶段有所侧重。个人以为,在中 国搞书法,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这张门票,是一定要拿到的。在此之前,找一个帖子,深临,临得形神肖似,写得熟,写得地道、纯粹、到位,让人看得惊叹,看得挑不出毛病。这样,入展、获奖、入会,就随之而来,很快就进入书坛主流,为人所知。这样,才能更有自信,更有瘾头,更有动力。这样,才有好心情,才可能有“以书养书”的机会。等拿到了这块“敲门 砖”,后顾无忧,再按照第二种方式,随心所欲地学习创造。当然,这里所指的仅指技法本身 而言,书法最终还和个人修养、气格、学养、阅历等不无关系。
临摹向创作的过渡
从临摹到创作,是任何一位书法家必须面对的课题。书法的艺术特性,既决定了它比其 它艺术更加注重“临摹”这个入门和修习的途径,同时更加追求“创作”这个蜕化和升华的境界,但两者之间,并非是简单或绝对的因果关系,而是存在着一种超越因果关系的转换性奥秘。自古以来卓有成就的书法家,无不是在参透这种奥秘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
临摹向创作过渡的最初时期,可以从集字做起。将所书写之内容全部在书法字典中查 证。方便的方法,即可求助于书法字典网络版及光盘版。如快典网,汉典,神笔书法大师等。不仅快捷,而且方便使用,可在软件中排布作品,选字,最后成篇。做为初学者,做好这一步可以帮助你省不少力,而且可在较短时期内达到一定的良好效果。待临摹和书写水平达到一定程度后,集字便可脱离开来。较好的训练方法是临创结合。比如,我在实践中常采用临摹一行,自行书写一行的方式进行。这样,不经意间便将法帖中的 字形呈现在自己作品中,笔法也较为贴近,在似与不似之间成就一件作品。所以,在创作过程中,我常将法帖置于案头手边,在书写可以随时借鉴采用。当然,真正的书法创作是水到渠成后的心性流淌,多练习,多思考,多借鉴,自然而然 有一天会笔下生花,游刃有余,就可以随心所欲地创作作品了。
关于展览作品内容
展览书写内容也是十分关键的。最好是能够切合展览主题要求,这样获奖的几率会大很多。书写内容不可太普通、太通俗。一旦写错字句,容易被评委挑出毛病来。我在展览中,通常写《东坡志林》《画禅室随笔》《世说新语》之类。但是近年这样的书写题材也越来越多,所以可以选择比较生僻的古代书论、古文等。当然,能够自撰诗词文那是最好不过了。
关于展览书法创作用具
展览书法中,笔墨纸砚的要求是十分高的。尤其在纸张的选择上。好的用纸,可以为作品增色不少。长期以来,我用的都是一种回文图案粉签类的纸张,写上去感觉很好。能够较好的 表现我写魏晋小行书的特点。近年也用一种云龙宣,容易吸墨,与纸面的摩擦力很大,手感亦不错。泥金纸,我刚开始用,还没有太适应。但是觉得黄灿灿的一片,不太适宜写大作品,可以在册页、扇面组合中去采用。在选纸时,肯定是要选色宣,且纸质较厚。这样既能保证作品在展厅评选时出挑,而且不易损破。所以,要多试用些纸,直到找到最适合自己书写风格和习惯的好纸来。书友杨宇力兄之总结非常精辟:用好纸不用坏纸、用色纸不用白纸、用雅纸不用艳纸、用接纸不用整纸、用熟纸不用生纸、用旧纸不用新纸。
用印也是非常讲究的,印章本身的水平,盖印的位置等,都会影响到作品本身的高度和难度。盖印时,可以参考古帖、古代文献,不要随意乱盖,要符合美感和雅趣。
展览的利与弊
当然,我们在这里所谈的仅仅是单纯针对展览书法而言,实际上,这和真正书法尚有一段距离。我们不可忽视展览书法在选拔人才、推进书法发展的重要作用,亦要避免展览书法过度形式化、美术化的趋向。既要积极投身展览创作,亦要不执迷于展览,不被展览所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