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书法家协会 官方网站 | ZJSSFJXH.COM
浙江省书法家协会
This is an example of a HTML caption with a link.
所在位置:首页 >> 专题报道 >> 正文

丽水市青年书法十家--- 雷 斌

来源:浙江省书法家协会 发布时间:2016/1/5 16:01:35

写在前面

    丽水,古称处州、栝州。虽有好川文化佐证新时器时就有先民生活于斯,隋开皇九年置县始亦有一千四百多年,但地处浙南山区、山高路险、交通不畅、信息阻塞,历来少受世人瞩目。平时遇到杭嘉湖、甬绍金及至温州友人,聊及当地史上文化名家,总不及人。其实丽水应该算是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地方,乡人民风淳朴、耕读传家,囿于地域,奈何。

    改革开放后,特别是到了二十一世纪,丽水迎来了大发展的好时机,不仅修铁路、通了高速,年底也将跨进高铁时代,而互联网的蓬勃崛起更是拉近了丽水与世界的距离。现在,丽水良好的生态区域特征反倒更显现出强劲的发展动力。文化亮点纷呈,丽水书法人自觉紧跟时代,成绩斐然!在全国、全省书赛中争金夺银、中书协会员已有四十多位,从八十八高寿的林湘老到九零后,形成良好的梯队,形势喜人。 

    201411月,在共青团丽水市委的大力帮助下,丽水一批青年书法才俊发起倡议,经市民政局批准,正式成立了丽水市青年书法家协会。协会成立以来活动频繁,书法培训讲座、书法进校园、书法进文化礼堂、义务书写春联及印发春联等,呈现青年人的勃勃生机。而骨干李志根、杨忠伟、蒋慧珍更是入选了省新峰人才培养计划,吴通正书法作品入展全国第十一届书法篆刻作品展,协会是起作用的。

    今年年初,青年书协提议由我策划做一次丽水青年书法十家提名展。感于这么积极向上的青年团队,我答应了这件有意义的大好事。丽水县市书法发展不甚均衡,十家涵盖了市直、莲都、缙云、云和、景宁、庆元、松阳和开发区,分布广泛;丽水青年书风趋同,十家擅长字体却有大篆、小篆、隶书、小楷、魏碑、行书、章草、小草、大草,书风多样,年龄分在七零后七人、八零后二人、九零后一人,梯队明显。为了使此次提名展发挥应有作用,我给大家定的参展要求是每人八件作品,要求两件为临摩作品,意在倡导与重视临帖,迫使大家深入经典;另六件为创作作品,要求形式不重复,必须有两种以上字体。作为一个有更高要求的书法家,囿于一家,肯定是不行的。趁年青,底子要做大,不奢望五体皆精,但至少会两三种书体。“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同样可知,“汝果欲学草(书),功夫在草(书)外”等,敢于拿不是自已日常展览中最擅长书体参展,也是一种勇气。但绝不能仅是勇气,通过努力,希望变成一种豪气。因为他从此能擅长起码两种书体。框架定好后,从今年暮春到定稿,大家集中反复加工居然达五次(其间没人请假),互相学习,互相借鉴,最终形成字体趋向多元,这是我们乐于看到的。

    今天,我们把八十件作品呈现在家面前,虽然大多作品尚不成熟,但他们都已努力,进步是明显的。他们的路还很长很长,虽存有蓝永明的拘谨、马利兴的生硬、王春霞的瘦弱、林伟的尖束、吴通正的臃绕、叶龙芳的正平、杨忠伟的经营、蒋慧珍的描滞、雷斌的紧严、李志根的熟滑,这些问题恐非一日可改,我们期待着。

    请各位老师、道友多提宝贵意见,祝福他们。


          乙未小雪 陈洪大 草于见山闻水老屋

 

                                                                           

    一直有一段非常模糊的记忆,在一个并不明亮的厅堂里,趁大人们不注意,我一手抓起放在桌上的一根竹杆子往墙上画了一条横线。随即得了家人的一顿训斥,这应该就是我和毛笔的第一次接触了吧,当然,那时还不知道那根竹竿子做的东西叫毛笔。记不清那时几岁,只知道还没上学,也记不清是谁训斥了我,是祖父,或者是别人。只有那条横线现在还依稀可辨,记得当时画得蛮高的,现在却要弯着腰找了。

    小学三年级,祖父还真教过我写毛笔字,用的是描红本,只是那时还是太小,哪里坐得住。一心想的是小伙伴约好的在哪段小溪里摸鱼,或哪里的柿子熟了。万幸的是在父亲的监督下硬是要我狠狠地写了一段时间的钢笔字,终不至于落得个鬼画符。

    小学四年级,当再次要拿起毛笔的时候已由不得我马虎了。这次是正经的有了老师,学的是国画,老师姓江,名涌,字半清,年轻有侠气,对我影响颇深。从初中到高中,学业虽有波折也未曾搁笔不画,只是未与书法结缘,不曾入门。直到进入大学,有幸能跟随徐咏平老师学习书法。徐老师教学严谨,一丝不苟,从笔法、字法、墨法、章法以及书法历史和理论上都给了我启迪。

    也许是一直接触毛笔,对毛笔的特性还是了解的。刚开始临钟繇和王羲之的小楷,《宣示表》、《黄庭经》似乎有一股魔力,指引着我往更深的方向追求。进而对赵孟頫、文徵明小楷也用心临习过。然而学小楷是有一些局限的,就自身而言,小楷也并不能自如的表达书写情感。当对现状无法满足时,改变将不期而至。在接下去的时间里,适应便成了主题。欧、虞、褚、颜都有留意过。最留恋的还是《雁塔圣教序》,在临习过程中学会了分析用笔、结构、向背、空间、顿挫等关系。算是有了一点收获。

    人总是不易满足的,总希望有更多收获,学书也一样。2010年夏,在徐老师的指导下,一直对王羲之的书法心驰神往的我开始学习行书了。《王羲之尺牍》、《集字圣教序》、《淳化阁帖》,这些字帖还有笔墨终日与我为伴,乐此不疲。稍迟,学小草《书谱》、《十七帖》,篆隶书也不敢怠慢,虽未有进益,却也不曾偷懒。

    每一次尝试改变都面临着迷茫与困惑。学书过程中,苦与乐很难与人道说,有时为了没有一丁点儿突破彻夜难眠,有时也会为了一点点进步和想法而欣喜。大概每个学书的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吧。 

    学书是艰辛的,每日埋头在字帖与纸堆中,忍受孤独,花费别人难以理解的精力和时间,只为了那份热爱。学书也是幸福的,帖中每个点画所蕴含的表情只有学书的人能读懂,帖中每一个字中所特有的情感也只有学书的人能体会。

    做好一件事很难,然而我们都已经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