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书法家协会 官方网站 | ZJSSFJXH.COM
浙江省书法家协会
This is an example of a HTML caption with a link.
所在位置:首页 >> 专题报道 >> 正文

丽水市青年书法十家---杨忠伟

来源:浙江省书法家协会 发布时间:2016/1/8 10:48:56

 写在前面

    丽水,古称处州、栝州。虽有好川文化佐证新时器时就有先民生活于斯,隋开皇九年置县始亦有一千四百多年,但地处浙南山区、山高路险、交通不畅、信息阻塞,历来少受世人瞩目。平时遇到杭嘉湖、甬绍金及至温州友人,聊及当地史上文化名家,总不及人。其实丽水应该算是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地方,乡人民风淳朴、耕读传家,囿于地域,奈何。

    改革开放后,特别是到了二十一世纪,丽水迎来了大发展的好时机,不仅修铁路、通了高速,年底也将跨进高铁时代,而互联网的蓬勃崛起更是拉近了丽水与世界的距离。现在,丽水良好的生态区域特征反倒更显现出强劲的发展动力。文化亮点纷呈,丽水书法人自觉紧跟时代,成绩斐然!在全国、全省书赛中争金夺银、中书协会员已有四十多位,从八十八高寿的林湘老到九零后,形成良好的梯队,形势喜人。 

    201411月,在共青团丽水市委的大力帮助下,丽水一批青年书法才俊发起倡议,经市民政局批准,正式成立了丽水市青年书法家协会。协会成立以来活动频繁,书法培训讲座、书法进校园、书法进文化礼堂、义务书写春联及印发春联等,呈现青年人的勃勃生机。而骨干李志根、杨忠伟、蒋慧珍更是入选了省新峰人才培养计划,吴通正书法作品入展全国第十一届书法篆刻作品展,协会是起作用的。

    今年年初,青年书协提议由我策划做一次丽水青年书法十家提名展。感于这么积极向上的青年团队,我答应了这件有意义的大好事。丽水县市书法发展不甚均衡,十家涵盖了市直、莲都、缙云、云和、景宁、庆元、松阳和开发区,分布广泛;丽水青年书风趋同,十家擅长字体却有大篆、小篆、隶书、小楷、魏碑、行书、章草、小草、大草,书风多样,年龄分在七零后七人、八零后二人、九零后一人,梯队明显。为了使此次提名展发挥应有作用,我给大家定的参展要求是每人八件作品,要求两件为临摩作品,意在倡导与重视临帖,迫使大家深入经典;另六件为创作作品,要求形式不重复,必须有两种以上字体。作为一个有更高要求的书法家,囿于一家,肯定是不行的。趁年青,底子要做大,不奢望五体皆精,但至少会两三种书体。“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同样可知,“汝果欲学草(书),功夫在草(书)外”等,敢于拿不是自已日常展览中最擅长书体参展,也是一种勇气。但绝不能仅是勇气,通过努力,希望变成一种豪气。因为他从此能擅长起码两种书体。框架定好后,从今年暮春到定稿,大家集中反复加工居然达五次(其间没人请假),互相学习,互相借鉴,最终形成字体趋向多元,这是我们乐于看到的。

    今天,我们把八十件作品呈现在家面前,虽然大多作品尚不成熟,但他们都已努力,进步是明显的。他们的路还很长很长,虽存有蓝永明的拘谨、马利兴的生硬、王春霞的瘦弱、林伟的尖束、吴通正的臃绕、叶龙芳的正平、杨忠伟的经营、蒋慧珍的描滞、雷斌的紧严、李志根的熟滑,这些问题恐非一日可改,我们期待着。

    请各位老师、道友多提宝贵意见,祝福他们。

                                            乙未小雪 陈洪大 草于见山闻水老屋

 

                                                         


     书道踉跄行    

垂髫之时即喜涂写,晃眼已近不惑,犹如管中窥豹书道门径。工作之外无多余嗜欲,唯舔墨临池而已。敬二王钟张,羡颠张狂素,拜鲁公文敏。虽勤勉有加,然仍得其要。

忆十数载习书经历,多半是徒费光阴,事倍功半。前些时日读一文,云学书法无外乎两种死法,一“自杀”,二“他杀”。读罢一笑,部分观点虽偏激之处,然大意已是矢中靶心。想来多少习书者确在“自杀”与“他杀”中艰难行进。“自杀”者,大多闭门造车。“他杀”者,大多盲目迷信权威。我亦不得幸免于此,书学道上,踉踉跄跄,其中之苦痛,唯有自知。于书法,唯近两年方有点滴参悟,渐感明晰。
    一、技法锤炼

孙晓云先生曾著一书《书法有法》,书中授有众多书法技巧。古人于书法技法论述亦有众多专著传世,从汉赵壹《非草书》至近代康有为《广艺舟双辑》论述浩如云烟,可见技法之重。书法练习,应首先重技法。古人云笔法决定字法,字法决定章法,诚不欺我。回顾学书经历,之所以事备功半,首先当为技法锤炼不够。就简单执笔而言,也是近来方有所悟。早年学书,学堂所发教材见执笔皆为指实掌竖,有图为示。于是照实涂描,俯仰间便是几岁春秋。常常临池不到两刻,指节发麻,手腕发酸,臂膀疼痛。若非内心独钟书法,早已弃笔。书法之事或已成镜花水月。亏得当今网络强大,能有幸一睹当代众多名家现场作书教学示范视频,纵横比对,方知执笔事。尤其陈海良、杨雯、张聪明诸先生之执笔给予我极大启示,无外乎皆以松、活取胜,尽管各家体势有别,然殊途同归。按此调整用于临池,字里行间始现灵动之貌。指腕不酸,书写顺畅,临池神清气爽心生欢喜。此仅执笔一项于我蒙泽之变,另一项当属笔法。

以往临池,不论书体皆一种笔法,如与人交手每招只出冲拳,其结果而知。后幸得徐文平先生指点,方知笔法无外乎提按、使转为主。先生悉心指导,无奈天生愚钝,至今不能彻悟参明。记得某高手云,写字似打球,光使蛮力无功,需熟知球之特性,掌握动作要领,不然如泥牛入海不得消息。不知求变,终会落得门外乞尾不入中庭之下场。书道求巧,巧当大巧,以致大巧若拙!

二、经典研习 

    书道高深,观古人书论已知。亦从近几年国展透出明确信息,对经典法帖深入程度越深之作,往往越容易入展和获奖。由此可知经典研习程度,决定作品品味。茫然时,亦曾一度有功利做法,取众多当代书作观摹、临习。稍得其形,便自鸣得意。所幸得遇众多良师悉心指点,令幡然醒悟。

金良吉先生教导,要丰富自己笔墨当与古人为徒师古不泥古。王墉先生教导,不自惭形秽作乞者,争抢“残羹冷炙”,不让“展览体”迷失自我。先生话语既犀利且中肯,令我醍醐灌顶,唯研习经典、把握规律、用对方法,方能于笔墨中再现我。习书选如恋爱,古人经典浩瀚如烟,寻寻觅觅于众芳群艳中择独钟者不易。遇心性合一之人心跳加速,舍命相随不离不弃。阅尽繁华最终栖“二王”一枝,发愿当成此遒丽。誓将汲取二王之精髓成自我之魂魄。

三、学识涵养

   “书如其人”当为我辈书人所追求之境。近些大量出版年民国时期书儒手札,于市中趋之若鹜,皆因其有书卷味。加之今岁十一届国展评奖风向,更令我深刻意识学识涵养之重要。技法之后是情怀。书法虽技法为先,然终究是艺术,是文化,是修养!

“书为心画”真理也。某日于一古物市场见某名家书作,见之不甚欢喜。与我同行者一行家断言此乃赝品。问其缘由,答曰:“此书家为大学者饱读诗书,学富五车。此作品却无书卷之气,毫无神采。当为后人描摹。”文质不合不上一等。我自知学识浅薄,平日忙于应试教育,多半光阴皆耗费于此。书写之余常常深感书外之功欠缺。林散之先生云:“光学写字,不读书,字写得再好,不过字匠而已,写出来的字缺少书卷气。字有百病,唯俗病难医,多读书方能医俗。”痛定思痛,当潜心传统,研习国学经典之作。

四、工具选择  

欲工其事必先利其器。除却技法、经典、学识涵养,善用工具好工具亦不可或缺。学书之始,不分笔纸,取来便涂。落笔如墨猪,行笔老牯犁地,墨色残淡,便自觉愚笨。之后向众多书家高手请教,方知古人制纸相当讲究,于文人而言文房无小事。古纸用料及工艺绝非朝夕可得,檀皮稻草发制及配比严格按书画家要求执行。古纸密度极高,更有书家秘制酱料刷涂,用光滑石料砑纸后方书写,只求行笔流畅,便于书写。古纸近熟宣,却非熟。生宣诞生为明清之后,临写明清之前书作,取生宣书写如泥塘跋涉,行笔坚难。古人制墨用条块形式,用纯天然松烟油烟提炼,墨彩奕奕。经多次试验对比,用古法墨条研墨与当代墨汁书写有天地之别!书法为文雅之道,墨色当为清润古雅,纸面有书卷之香。笔更是讲究,千万毫毛,笔底锋尖一有闪失,不论起收行转都不心中意。试笔无数渐可辩真假狼毫羊毫,一二三等。砚目前只得一端口老坑,器形一般。为友人所赠,发墨一流!对工具使用,需多试常新方能得心应手!

书道漫漫,有友人言此为不归路。是又如何?人但凡一死,或重如泰山,或轻如鸿毛。而我唯愿追寻梦想,不违内心,与轻重无关!山阴道上踉跄行,跌跌撞撞常有伤痛,幸有诸多师友一路陪伴左右,常鼓励指点,亦不孤独!人生幸事耳!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杨忠伟于上江草堂

                                         20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