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书法家协会 官方网站 | ZJSSFJXH.COM
浙江省书法家协会
This is an example of a HTML caption with a link.
所在位置:首页 >> 专题报道 >> 正文

【翰墨新峰】杨宇力:不为无法 妙不在法——2014年度“新峰计划”书法入选人才作品欣赏

来源:浙江省书法家协会 发布时间:2016/2/24 16:38:02


杨宇力,男,生于1977年,现为中国书协会员,浙江省书协创作委员会委员,中国硬笔书法协会草书专业部委员,湖州市文联委员,湖州市书协主席团成员,德清县书协副主席。湖州市宣传文化“五个一批”优秀人才。


《兰亭集序》 34cm×34cm

       也谈书法       

写写画画是我的爱好。

工作之余,钟情书画,他好具失。朋友同事三番五次见我捉管临池之状,总会不解,于是有说佩服佩服,又在“坚持”练字云云。更多的倒不是识得我笔底明珠,而是对无纸化电脑办公及“微”环境下笔墨意趣的惑然,仿佛我是个怪人似的。知我者,微斯人。

 

古诗数首 175cm×68cm

几番下来,我只好对以言语:兄又在“坚持”抽烟、大哥又要“坚持”泡吧去!佩服佩服云云。其实道理一般,兴趣所致,喜好而已,何有“坚持”一说。人生在世,不能做个自己喜欢的事还真不踏实。若真要说“坚持”,到不如说我迫于生计,“坚持”上班,做着并不那么感兴趣的事务。当然,也想把职业和兴趣结合起来,那肯定是美事一桩,可惜目前尚未完全达成这一目标,努力之中,哈哈。

很多人对书法不了解:书法不就是写字吗。端端正正,清清楚楚最好。楷书行书才漂亮,什么篆隶草书是啥子东西?更不用讲枯湿浓淡、墨分五色、分朱布白、高古简远等等。有个笑话:某老板听说一老外客户喜欢中国书法,为表示大方,便带其到公司陈列室,让他挑一件最喜欢的名家作品。老外选了半天,看中的一件却是印刷体员工守则。由此可见一斑。


李白诗句 95cm×32cm

书法是国粹,老外不懂也正常,咱们国人可得了解噢。有学者振臂高呼:“学习书法,练好中国汉字,是一个中国人最根本的文化风度、文化脸面。”此言当不虚!中国书法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但是相当一部分国人却了解甚少,甚或被“江湖书法”忽悠还沾沾自喜。

就取国人对于王羲之的认识为例。妇孺皆知王羲之是“书圣”,也知道一点《兰亭序》的典故,可除此之外便知之不多了。比如他老人家的一段话“平直相似,状如算子,上下方整,前后齐平,便不是书”,就鲜有人知晓个中奥妙!当然专业人士除外。那就结合自己的书法创作感悟,谈点还算专业的吧。


《画禅室随笔》节选 169cm×86cm

我是这么理解的:书法两字,一曰“书”,一曰“法”。所谓“书”,书写、表达、抒情、写意耳。故扬子云“书为心画”,是谓真论。所谓“法”,法度、严谨、规范、规律等。山谷道人云,书当“左规右矩”,此之谓也。故书法“不为无法”而“妙不在法”。用通俗的话说就是,一方面不能任笔为体瞎写,必须十分严谨地遵照法度一丝不苟;另一方面,作为艺术的书法又不能囿于法度而不敢越雷池一步,若拘泥于法度,过于中规入矩,则无神韵可言,也就“妙”不起来了。“文人论书重神韵,不贵格法,以神韵常在格法之外”亦即此意,所谓“书之妙道,神采为上”是也。


古诗数首 24cm×70cm×6

古人云“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势出矣”。又云“书似看山不喜平”。书法艺术又是对立统一的矛盾结合体。比如正书欲疾如“快马入阵”,草书要徐得“左规右矩”,此古人妙处也。临帖须严谨,一丝不苟;创作要放开,甚至涂鸦。所谓“古不乖时,今不同弊”,入古而不泥也。运笔则须提得笔起,提不为虚;按得笔下,按不为死。“行云流水”与“沉着痛快”相结合。章法上“疏可跑马、密不透风、计白当黑、虚实相间”,“点线面”相统一。比如最近我就在思考如何把黄庭坚的“点”、怀素的“线”和张旭的“面”结合起来。至于书法的至高境界,赵之谦在《章安杂说》中所云“书家有最高境界,古今二人耳。三岁稚子,能见天质,积学大儒,必具神秀。故书以不学书,不能书者为最工”则更是一种“入得其内”“出乎其外”“复归平淡”“人书俱老”之后的对立与统一。


《画禅室随笔》节选 173cm×28cm

书法艺术必须建立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深入传统是最大的秘诀,所谓“入古出新、借古开今”是也。故有学者戏称“临帖是赚钱,创作是花钱”,颇为形象。王铎一日临帖,一日应请索,也是这个道理。所以,作品中必须能让人读到前贤优秀碑帖的信息,做到字字有来历,句句堪品味。于此,只有平时有充足准备,创作时才能得心应手,所谓厚积而薄发。有人认为书法家都很厉害,拿支毛笔随便划拉一下就是好作品,其实不然!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亦非夸张。

和任何艺术门类一样,书法亦贵乎创新。故作品的新意不可或缺!所谓“不可无一,不可有二”“学之者生,似之者死”等等,皆言艺术创新之可贵。有生命力的作品必然是“非常传统”,同时又“十分现代”的。苏东坡云“寄妙理于豪放之外,出新意于法度之中”。此语颇合吾意。诗书画印,笔墨意趣,古典气息,时尚美感,皆吾之所求也。所以每次创作,从形式到内容,不跟时风,不克隆自我,方显可贵。当然,这与师法古贤、学习今人、博采众长也是完全统一的。多与同道师友交流,不但可以汲取他人长处,亦可避免雷同,所谓“知己知彼”“取长补短”“今不同弊”是也。


王维诗句 168cm×27cm

当然,关于书法艺术中的“传统与现代”这一课题大且难兮,非吾辈能力所及,在此亦无法一一言说,窃以为常思之,当有所得矣。

有人问我:你的书法写什么书体啊?其实从甲骨文到简化字我都写写。篆、隶、楷、行、草各种书体基本都入选过中国书协主办的“国展”,草书、行书和篆书还侥幸得过奖项。我喜欢行草书。师宗二王,得益《书谱》。兼涉章草,难及古雅。平日最爱写写大草,颇能挥洒高兴、宣泄情绪。近年多于颠张醉素、山谷青藤处寻经觅典,反复揣摩,恨不能得之。我也喜好古文字,于夏商鼎彝,秦汉碑碣,齐魏造像,瓦当砖记等文字资料多多少少有所涉猎。置各类古文碑帖于案头,以甲骨金文简书字典为枕,师法古贤,取意今人,恨不能融会而贯通之。简帛隶书和小楷也常为日课。曾在自己的学书笔记中写过这么一段:“习书十载,笔墨肤浅。兼及诸体,颇多涂鸦,于小楷简隶,每取轻松简率一路。稍得情趣,难登大雅。笔下唯见情性耳。”近日翻看,还是如此这般心情:常恨年近不惑,书事不精,闲暇无多,生计有迫,腹乏诗书,气自难华。奈何,奈何。


临古日课 198cm×24cm

余以为,作书当常临帖、多读书、敢涂鸦,会意观心,下笔而达其情性。如是,临读书帖,须察之谨严,细心体会,练就扎实的基本功。创作则须放开手脚,大胆落墨,甚至是随意涂鸦,于有意无意之间,或有妙手偶得之际。另外,创作书法作品时的心境亦不可忽视。孙过庭《书谱》有“五乖五合”一说,颇有道理。创作的工具素材,包括创作环境亦须讲究,从“动工”到“出品”,在一个艺术的氛围中行进,把自己打动了的作品才能感染读者。

杨宇力


董其昌《画禅室随笔》句 137cm×20cm


            明珠清玉比精神       

    ——杨宇力书法印象      


清代大才子袁枚在《随园诗话》中有一则故事:“卢招人观虹桥芍药,诸名士集二十余人。独布衣金司农诗先成,云:‘看花都是白头人,爱惜风光爱惜身。到此百杯须满饮,果然四月有余春。枝头红影初离雨,扇底狂香欲拂尘。知道使君诗第一,明珠清玉比精神。’卢大喜,一座为之搁笔。”宇力嘱我为之作文,心中自然高兴但也颇为难。宇力近几年在书坛取得的成绩,好比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繁荣,在德清书坛,有点像金司农的诗,一座为之搁笔。

杨宇力,号采烟山居,1977年生,浙江新昌人。学的是哲学,在钟管综合高中教的是政治,现供职于德清县文联。我与宇力相识,是因为书法。大概是2007年他来找我,还带了自己的作品让我看看。一个文弱书生,说话恭谦有加,我看他那么诚恳,就直率地谈了自己的看法。此后,他经常会带着作品到我处来。只觉得此后生,虽年轻,但于书法悟性极高,带来的作品一次比一次好,每次给他提出的建议,他多能接受,而且在下一次的作品中就不会出现类似问题。于是我喜欢他对书法的爱和悟,刮目相看并期待这个年轻人在今后书坛上的出色表现。现在果不其然。


前贤书论 177cm×23cm

佛说“万事皆空,因果不空”。宇力祖上虽非显赫,却是书香世家,家中古藉颇多,厅堂存有一匾,上书“树德引年”四个遒劲大字,乃是国民党元老,时任浙江省政府主席黄绍竑为其祖上杨公郁然先生九十大寿所题。采烟山是宇力家旁的一座大山,四季葱茏,烟云袅袅。宇力幼时常在山间,草木泉石,鸟语花香,给他留下无限美好的印象。登高一望,村上炊烟,陇间青黄,还有远处的山岚和无尽的烟云,使他觉得心手技痒。这么美好的东西,能否成为自己手头上的表现?于是宇力想成为画家,美术便成了他少年时最大的爱好。但鬼使神差,上大学时学的却是哲学。

从喜欢画画到喜欢上书法,是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一种简单的思考方式下转型的。画画要七瓶八罐的,麻烦,写字一张白纸一枝笔一个砚台便行。2005年,宇力开始正规临帖,一开始便痴迷了。人家经常看到,深夜他于斗室之中,把纸铺在地上写大字,夏季赤裸着上身挑灯夜战,汗流浃背,不理解的人,怀疑他脑子有问题,写的字也看不懂,划来划去像什么。但他却乐在其中,从那时爱上书法开始,便不辍寒暑,痴迷于此,甚至吃饭走路上厕所都在思考。

中国书画本属同源,从爱好美术到主攻书法,没有离开艺术门类的大本营。宇力学的哲学,对书法创作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书法艺术的发展始终是在对立统一的哲学思辨中行进的,再加上他的痴迷和领悟能力,短短十年时间,宇力便在书法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一切艺术的美,都是表现形式的美。前人传说中张旭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及与农夫担肩争道而悟草法之说,不过是附加神秘而已。当代草书家,曾赋诗“草书实取象于风云”,也不过是文人想象。书法之美,大家都知道两大因素:线条和结构。今看宇力的书法,线条与结构都是相当精彩。他取法高古,直追魏晋,从怀素、张旭那里偷来很多东西。线条圆融沉着,结构张驰有度,融传统与当代书风于一体,受到时人称赞这是必然的。

听宇力讲,他对数字不敏感,数学成绩也是学生时代的一根软肋,现在还对数字很烦,不过对音乐颇感兴趣,歌也唱得不错。这种现象我也在多个人身上发现。书法、美术与音乐有着天然的联系,乐感与节奏感,以及对艺术的通灵感,往往在一个人身上表现出来。其实,人生一世,真的没有必要样样都行,也不可能样样都行,有一专长可矣。如能抓其所长,一持到底,倒会让人生比他人精彩百倍。现在为我们所称道的先贤,其大多数也是这类人物。一根筋到底的,我们应该对他们敬礼。

“果然四月有余春。”正值四月下旬,清晨,我走到自己的院子里,看到昨夜风雨吹落下的香泡树花瓣,我缓缓地扫着,花虽萎地而馥郁依然,我小心地捡起其中较完整的一朵,放在口袋里,希望芬芳能伴我很久。此时,我忽然有一种心绪。人生一世,草木一秋,修短随化。古人云“人生三不朽,是谓三立,立德、立功、立言”。这是个境界问题。立德作为做人的基本要求,是浅显的道理,要做一个大善人,名扬四海是谓难得;立功,做好自己的工作,勤勤恳恳,有所作为,也可算是,但要有所发现,科技创新,或在文化领域有所开拓建树当谓难得;立言,现在写书、出书的人果然不少,但真正有价值传之后世者,可是少中又少。在数千年的中国历史上,真正算得上立言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及后代的少量思想家、军事家和文学家,其他恐怕就不值一提了。既然古人有言,且言之有理,我们做人一世,也要有所思考,有梦想总比没有的好,这是大的正能量。大的梦想实现不了,小的梦想也是好的,至少对于个人的生活意义起着大的作用。宇力正年轻,前面的路长着呢!书虽小道,但对于个人而言实属大事。不然全国的书法热会这么持久?为什么有那么多先贤留下来宝贵的遗迹?为什么有那么多人对书法理论作如此精辟的论述?书者,舒也、修也。我希望宇力不要早早结壳,书法作为一门综合艺术,我有理由相信,随着他各方面修养的提升,采烟山人,家乡的烟云不断地给他供养着灵性,他会不断呈现出新的光彩,做到随心所欲地书写出更有内涵的书法作品。

行文到此,似乎可以结语了,但我还想多说几句。凡为他人作文作序,一般都说好话,介绍作者的成功。就此一些是必要的,但仅此一些我觉得,还缺了些。我们应该从作者的身上悟到了什么,启迪到什么,这是很重要的。

20世纪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赫伯特·西蒙和心理学国际天才研究的先驱者安德斯·埃克森提出“一万小时天才理论”,认为天才之所以成为天才,不在于天赋异禀,而是经历了一万小时的训练。大概算下来,就是十年时间,也就是每天三小时的训练,必成大器。

音乐神童莫扎特,从小在父亲的指导下练习钢琴,在6岁生日前,他已经有了3500小时的训练时间。后来,年仅21岁的莫扎特写出了脍炙人口的第九协奏曲,那时他虽然年轻,但是训练的时间已远远超过了一万小时。所以,他成功了。

连续十三次蝉联《福布斯》全球亿万富翁排行榜首位的比尔·盖茨,在大学二年级从哈佛辍学开办软件公司的时候,已经苦练了7年的程序设计,累计超过一万小时。事实上,在读中学的时候,比尔·盖茨就对计算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68年,他上初二的时候,就读的私立中学购买了一台最早的可以直接连到大型计算机的电脑终端。并且,他家挨着华盛顿大学,在那里能接触到更高级的计算机,这些都让他有足够的时间接触计算机,从而练就了他深厚的技术素养。

像唐僧一样“一生只做一件事”。历史上的唐玄奘13岁出家,20岁便名扬天下,一生只做一件事——求取和翻译佛教经典。在研习佛学上,他有着少见的执着求真精神。当他对佛学研究产生许多困惑后,决定去天竺求取真经。玄奘带回的经书共657部,总计1335卷,1000多万字,数量巨大。其译文精美,内容完备,超越了前代译师。另外,他根据自己的求经经历编写了《大唐西域记》。因此,可以说唐玄奘不仅是一个伟大的佛教徒,更是伟大的学者,无论在中外历史文化交流方面,还是在中印两国佛教方面,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人的一生是短暂的,精力也是有限的,因此我们要关注那些有意义的事,不能把时间浪费在无意义的事上。这里的意义与金钱、权力和名誉不一定相关,它指的是“能够让生活的世界变得更美好”。每天三小时,十年奇迹就会发生,这是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杨宇力学书这十年,我不知道他是否保证每天三小时,但其所倾注的精力,必定是一般人难以想象的,所以他成功了。这十年中你要为之沉醉,为之痴迷,并把爱好作为人生中最美好的梦想。这十年是辛苦的,也是幸福的。所以不管你现在芳龄、高寿几何,接下来的十年你准备干些什么,请你设计好了。这个设计,兴趣是最大的动力,前期有一定基础更好,但不管怎样,只要能咬咬牙,坚持十年磨它一剑,这把剑就能如现在的电视剧上的神剑一般呼风唤雨,所向披靡,熠熠生辉。

再回到文章开头的诗句,布衣金司农结语道:“明珠清玉比精神。”现在窗外雨丝蒙蒙,初夏时节,二十度左右的气温,是最惬意的时序。茂繁的树枝和勃勃的生气,让人浸润在大自然的惠赐中,使人陶醉。春夏秋冬,老天安排着一切,人虽不能违背它的意志而行,但人所主宰的却是自己的精神。

王顺章

2015429